“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论语》之中老少尽知的一句话,但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句中的“有朋”可能是是“友朋”,你会有何反应?可能有人会惊讶地说:“不会吧?”也可能有人会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有朋”还是“友朋”?这一问题从唐代就有讨论。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说:“‘有’或作‘友’,非。”他认为有的人把“有”解释为“友”是不对的,但他并没有给出理由。直到清朝,卢文弨在《释文考证》中给出了一条理由,“《吕氏春秋.贵直篇》‘有人自南方来’句法相似,陆氏谓‘作友非’是也”,卢文弨从《吕氏春秋》中找到一句和“有朋自远方来”句式相似的话,从句法的角度论证陆德明的观点是正确的。
但,仅从句法的角度来论证这一问题是不是显得过于单薄?其实,汉代成书的《白虎通》就引用过这句《论语》,但它的引文是这样的:“朋友自远方来”,明明白白地是“朋友”,不是“有朋”,也不是“友朋”。清代阮元《论语校勘记》:“郑康成注此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是旧本皆作‘友’字。”郑玄之所以同时注解“朋”和“友”,是因为原文中有这两个字,阮元据此推测郑玄所注的《论语》版本中是“朋友”而不是“友朋”。
但是,阮元只是说旧本,并没有指明旧本是《论语》的哪个版本,关于这个问题,臧庸的《拜经日记》中有解答:“考班孟坚引用多为《鲁论》,包、郑所注亦《鲁论》,然则《鲁论》旧本作‘朋友自远方来’,陆氏所见本‘有’作‘友’,正与班、郑合。特‘友’字当在‘朋’下,何晏作‘有朋’未知所据。”指出郑玄当年作注的论语版本是《鲁论》。《论语》传到汉朝,已经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版本,分别是《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不同版本之间,个别字词有所差异是正常的现象。汉代张禹把《鲁论语》和《齐论语》融合为一,称为《张侯论》,我们今天使用的《论语》版本基本上是《张侯论》。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遇到“有朋”还是“友朋”的问题时会觉得很惊讶。
或许有人会问,说了这么多没用的,到底是“有朋”好?“朋友”好?还是“友朋”好呢?俞樾在《群经平议》中说:“今按《说文》:‘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故方即有并义。《淮南.氾论篇》曰‘乃为窬木方版’,高诱《注》曰:‘方,并也。’《尚书.微子篇》曰:‘小民方兴。’《史记.宋世家》作‘并兴’,是‘方’、‘并’同义。友朋自远方来,犹云友朋自远方并来。曰友曰朋,明非一人,故曰并来。”俞樾另辟蹊径,从“方”字入手,认为“远方”是两个词,意思是“从远方一起”。既然要一起来,那么肯定不是一个人,所以“友朋”、“朋友”要好过“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