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这两个字说实话,从开始便觉得玄而又玄,从中学的课本上到国学的推崇中,总能有老子的身影,自然他的名句“无为而治”,即便是现在依然如绕梁三日,终不绝于耳。作为中国人来说,对于理性的感悟天生缺乏,黑格尔曾在读过老子后,觉得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这本书却从理性的角度诠释了什么是无为,无为是如何应用的,顿时使我醍醐灌顶,有了读经典的冲动。这本书更是把提高效能的方法做了最深刻的总结,形成了整体的框架,让你知道在什么场景下如何使用这些技能。 说到无为,更容易联想到是否和心流是一致的。但无为更多的是道德与忘我状态的结合。
如何到达无为的境界,有四种方式,而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分别对这四种方式都有阐述,我们首先来聊聊孔子。
孔子的方法(try hard not to try)
孙子的思想观念中认为人都是可以培养的,也许在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中,刻意地去练习,是能够达到相应的程度的。《孔子》中描述,孔子通过每一步练习,教导乐师如何懂得什么是礼仪,说明通过刻意练习,即使从未涉及过的领域也可以学会。
1、什么是冷认知
冷认知是从完全不知的领域走进已知领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重复练习,达到量积累,从而获取某种技能。其实这和学游泳一样,通过不断练习,学会闭气,依靠游泳圈带你游动,最后能游50米等等,当然学会各种泳姿,是更高级的技能,同样通过这种方式习得。
2、热认知
冷认知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需要把冷认知转化为热认知。冷认知是达到某种技能,而达到某种技能后能干什么,则不是冷认知能把控的。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动物,更多的是人类把冷认知更多地转化为了热认知。比如,人类的语言能区别于动物,在于动物的声音更多是单一性的目的,而人类的语言在于传递信息和记录信息,还有文化的传承。
形成热认知后,也就是进入到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的状态类似于心流的状态,一旦进入其中便是文化,创造力等的体现,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钢琴家沉浸在乐曲的创作中不能自拔。
3、不足之处
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控制的热认知和冷认知的不足。比如,学瑜伽的时候,老师告诉你,需要有瑜伽垫和瑜伽砖,穿衣服的时候最好有专门的瑜伽服;但是很多人在练习了一段时间的时候,特别是有特别大障碍的时候,心里并不想做的时候,会以没有这些配套的设备为由,停止自身的冷认知。
而热认知就像脱缰的野马,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约束,就不会达到无为的方向。说回到学习射箭,每天射箭10多个小时后,达到了箭无虚发的地步,但若没有道德的约束,这个技能会成为打家劫舍的帮凶,成为社会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