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有朋友看了我“8个维度规划2025”的文章后,来问我是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借着这个问题,我正好完整地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我不是!我做事的技巧就是“别做完美主义者”,它只会让你做事犯拖延症。反而能接受暂时的不完美,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持续行动的人。
我举个例子。
最初版本的微信不知道大家用过没有?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它跟移动QQ没什么两样,甚至觉得它的用户体验,与它的竞争对手“米聊”相比也差了一大截。
但经过了这么多年后,微信在国内基本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对手了。
探究里面的原因,有人会说,微信起步全靠QQ导流,而且背靠腾讯这座大山,这才是它成功的关键。
我也是产品出身,对此我倒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产品的设计、 开发和运营不是一锤子买卖。所以,一款产品的成功,绝不是指望一下子就推出一个完美的产品,而是需要产品灵活调整与持续迭代的能力。
这种能力所表现出来的,无非就是一次一次的需求满足,一分一分的技术更叠,一个一个的BUG修正,
正是这种持续、微小的东西汇聚而成的力量,才成就了这么伟大的产品。
02
—
所以,我现在就是这种动态思维:
做事,本来就不用想得太完美。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战略、也没有理想至极的方案,更没有十全十美的计划。
与其在开始时花太多时间去构建完美的计划,还不如先让自己行动起来,越早行动,试错的成本就越小。
就好像我的写作,没有什么取巧的办法,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写出爆款的文章,
只是每天逼自己输出一点,时间长了,总会有些收获。
与其取巧、出奇招、走捷径,还不如老老实实实把基本功练好。
“结硬寨,打呆仗”,虽然这样的做法,略显笨拙,但是足够扎实,
而且只要经过长时间的复利效应,到了后期跨越过临界点,一定会有爆发式增长。
03
—
另外,我觉得这个“完美主义”的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种逻辑:
尝试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东西,做一个自己从来没做过的事,结果往往是不完美的,甚至会遭遇挫折和失败。
这时候,最难过的反而是自己的心理关了。
害怕能力不够犯错误,害怕结果达不到预期,害怕做不好而丢面子,但越是多想、就越害怕、越难跨出第一步,直到彻底不行动。
这件事你试都没试过,怎么就被吓着了? 万事不都有第一次吗?
比照着这么想,遇上困难我都是给自己适当地做点心理按摩:
踏上取经路,其实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但凡自己再冒出“这件事情这么复杂,执行起来肯定很困难”的想法。最好都把它改成:既然有了想法,那我就可以先大胆尝试着去做做,就当是试错。
没错,就是这种逻辑:一旦行动起来,自己有了实实在在的“体感”,可能内心中的的抵触反而就不会有那么大了
这就像我以前死活都不敢去挑战"高空蹦极”,但直至有一天我大着胆子体验了一下“低空弹跳”后,我才明白,原来让我心里恐惧之极的事情,也就是那"普通"的两个动作, 并不是不能去尝试。
04
—
最后,总结一下: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能不断地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就比如,我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通过“自我反思”,一直检讨自己的不足,找自己的问题与差距;
通过“刻意练习”,不断琢磨,反复实践,改进思维方式;
通过“自加压力”,主动跳出自己的圈子,不断扩大能力圈。
能力提升了,能做的事的范围也就扩大了。能做的事情多了,人生便会多一些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