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学的英语在多年之后都原路返回了,但这句话我还记得,因为喜欢。Can I help you?我可以帮你吗?我看到你可能需要帮忙,可是我不确定,你是否真的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我先问一哈:我能帮你吗?
我的一个同学去加拿大做访问学者,初来乍到,老汉子被加拿大的雪迷住了,一个人在路边踏雪寻梅,不亦乐乎。时不时会有汽车停过来,摇下车窗,问一句,Hello,can I help you?我被这个画面感动了,觉得这句英文很美,不掺杂名利,如雪般纯净。
和Can I help you互为硬币两面的可以算上这句网络语吧——“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前者的基础是对方的需求,后者的出发点是妈妈的担心,担心是爱+不相信,担心是诅咒,是清宫戏里用针扎小人的行径。可妈妈们常打着“爱”的名义在诅咒着。我们能否允许孩子去独立面对成长中的风雨;在TA需要时全力以赴,在TA不需要时,默默祝福呢?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殚精竭虑地保护,其实使孩子依赖成瘾,而非茁壮成长。
我的女儿10岁时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去内蒙古,我允诺她,自己整理行李箱。看着她把全家最大的枕头放进去时,我带着一颗焦躁的心,弱弱的说:“宝贝儿,听说内蒙古很冷噢。”“妈妈,你不是说,让我自己收拾行李箱吗?”是啊,担心是诅咒,祝福我的孩儿吧,急得我想撞墙,忍了!焦虑时不唠叨,对妈妈来说,真是受内伤啊!果不其然,回来后,女儿兴奋的跟我说,内蒙古有多冷,每天将带的衣服都穿在身上,那个大枕头让她睡得很香,不过下次要多带几件衣服。这就是孩子人生的财富,她自己收获的,一辈子也忘不了,因为没有妈妈的“诅咒”,她的经历是如此喜悦,将来回忆起来也是幸福的味道。
过了两年,我们在暑假去泰国,女儿还是自己收拾行李箱,因为泰国很热,我想:随她作,也作不出什么大岔子。没成想,人家小公举带了一床小褥子。现在想来我之所以看到她带了小褥子,内心就波涛汹涌,因为我还是想帮她,这个帮里有操控,什么呢,我以为是爱,其实就是担心,担心的成分里有爱,但主要成分,是不相信。我不相信孩子可以独自面对她的人生,就想用自己的帮让她在我给她安排好的蓝图里漫步即可。可泰国之行的铁血现实再一次告诉我,放弃你的帮吧,首先孩子不需要,其次……其次是这样的,回国时因天气原因,我们在泰国的曼谷机场滞留了16个小时,泰国因为天热,室温几乎恒定在15度左右,想想我们穿着夏装,在个大冰箱里呆着,那个冷不是你妈觉得你冷,是谁他妈都觉得冷。这时,一个小姑娘披着个暖暖的小褥子在机场里,吸睛啊,“宝贝儿,能让妈妈抱着你,和你的小褥子吗?”
慨叹啊,孩子去吧,你想去蒙古时带个大枕头,你想去泰国时带个小褥子,妈妈尊重你的选择,我知道你终将收获你人生宝贵的经验而且是带着自豪。幸福和回忆有关,当你再说起那个大枕头和小褥子时,一定是幸福的。
对方不需要帮助时,我们非要帮TA,请觉察一下,这个帮里藏着什么。
同时,没有人必须帮我们,没有谁应该帮我们。女儿1岁多时,我带高三毕业班,工作生活都是高压区,这让我常常抱怨,同组的姐姐跟我说,没有谁必须为你做什么。好残酷的一句话啊!可自打接受了这句话,我开始为自己的生活埋单,若有人帮我,定心存感激。我为我的人生我的选择承担全部的责任。
人是天生乐于助人的,那么当有人提出需要帮忙时,我们觉察一下自己在帮人时的姿态,是耐心地陪伴、引导,还是身居高位、指点江山的模样。雪中送炭和助人自助都值得学习。
当对方的求助变成索取,超过界限跌破底线的时候,你是否敢说“不”?我曾被一位好友的求助困扰,因为不敢说NO,转而厌恶对方。和女儿聊天时,征询她的意见。
我:我怕拒绝她,我们的友情就结束了,以后会很尴尬。
女儿:这样也很好啊,她在下一段友情中就会小心了,因为你让她知道,朋友不只是来使唤的。
女儿的话让我明白,真正的助人里是没有自己的。而且,在我勇敢地拒绝之后,我们的友情并未终结。
Can I help you?是舶来品,入乡随俗之后会变成什么,在一向把爱搞得很深沉的中国,怎么才更自然?在中国,“帮”有时也许不需要语言,有句歌词很流行“确认过眼神”。举个神仙的例子哈。有一年的平安夜,我给女儿买了一辆可折叠的自行车作为圣诞老人送她的礼物。当我把自行车骑到自家车的后备箱旁,我发现我不会把它折叠起来装进去。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车多人多,我的汗也多。一位谢顶的中年男子看到路边和自行车置气的我,径直走过来,三下五除二,帮我把自行车折好放进后备箱,等我缓过神来,说谢谢时,他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回家后我跟女儿说,今年的圣诞老人是个谢顶的老帅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