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最近我所居住的小区就发生了一起噪音污染维权的事情。
过程是这样的,我们小区在高速公路旁边,小区建筑距离高速公路最近处大概仅200米,由于高速公路比较繁忙,每天24小时都有车辆穿行,噪音污染比较严重。同时,与我们一路之隔的对面小区已经安装了隔音罩的,我们这边没有,噪音经过反射,导致我们小区的噪音污染愈加严重。
其实,已经有明确规定,高速公路建设在先的,由小区开发商负责出资建隔音罩,反之,由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建隔音罩。我们多次向小区开发商反映了此事,开发商一直推诿拖延,多次向环保部门反映,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于是我们决定聘请律师开始维权之路。
首先要用数据说话,噪音污染不能光靠主观感受,我们向专业检测机构申请了噪音污染检测,检测人员在不同楼层不同时间进行了检测采样,最后得出的检测结果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国家规定住宅区室外噪音最高白天50分贝,夜晚40分贝)。有了专业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经过律师的建议,我们决定走集体诉讼流程,同时起诉开发商和高速公路管理局。
接下来开始了漫长的诉讼,法院审理表示,我们拿出的噪音检测结果没有效力,不能作为正式的审判依据,必须要委托环保部门重新进行噪音检测,然后我们就一直等待重新检测,结果一拖就是半年多,一直没有消息。
就在此时,附近其他小区的噪音维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原因是他们在小区建筑墙体里面悬挂了“噪音扰民”之类的横幅,在咨询了律师的前提下,我们也小范围悬挂了横幅。
结果第二天小区所在地方镇政府工作人员就上门洽谈并作出承诺,希望我们收掉横幅,接下来一天镇政府召集开发商、派出所和相关单位同业主代表进行了多方会议,最后决定由政府垫资先行建设隔音罩,同时督促法律流程,待责任主体确定后,由政府向其追责。
至此,噪音维权已经告一段落。
通过这件事情,我想:
1.权益是要争取的,天上不会掉馅饼。
2.可以采取必要手段,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
3.法律是有示范效应的,正是这些不断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人才使法律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