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野孩子这件事给我的感觉,就像费扬在共读群里讲的那样“一个人爱的东西,会用各种形式出现在生命里,最后发现他们都有着连接,太美妙了!”
最开始只认识小兰师妹一个人,从关注她的育儿札记开始认识“同门相处”之外的小兰,这样用心有能量的妈妈让我特别想成为她那样的人,小小身躯大大能量,从自然中所获取的一切如今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坚持记录孩子的成长,坚持自己每年的总结并分享师友……脑海中想起师妹,必然是那眼里有亮光,脸上有笑容。
年中得知野孩子成立,关注了公号,被其理念所吸引,还暗搓搓想有没有机会参与点事,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口,鼓着劲向小兰打听为什么做野孩子,野是指和自然联结吗?(当时深受《林间最后的小孩》影响),小兰给我做了解释,不仅限于此,更看重人格之野,思想之野。
霎时被击中内心想要的东西,一颗种子在那时种下。只是那时我以为的野孩子就是公号倡导和一些线下的野玩营,一时之间虽心有向往,却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最终先加入了野孩子(家长)的读书会,期待可以跟着学习。加入时,读书会先前一期还在继续,我就做个旁观者跟着。进群后发现这个读书会不单是读一些有助于家庭教育思考的书籍,比如《爱弥尔》《思考,快与慢》,还有家长分享教养中的实践和困惑。
犹记得当时张燕抛出这个问题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在群里投入去思考去分享的起点,也是这个问题让我看到了群里的几十个伙伴在讨论分享时几乎没有情绪激动,而是坦然地讲述自己家的情况、思考、抉择和困惑,其他人的互动也不会因为立场的不同进行批判或抨击,也是同样分享自己的看见和思考选择。这样一种碰撞真是美好得不像话,一下子让我对这个群里有了亲近感,虽然也还几乎不认识其他人,但似乎开始认识“野孩子家长”的模样。
再后来高爽也就是河马老师分享土土在芭学园的故事,再有印象深刻的冷老师的《甜点真好吃》,团圆妈的大脚小脚行天下……我越发觉得这是一个共善的大家一起发出能量的教养共同体,而不是谁带着谁往前走,倒像是雁群,轮流有人抛出问题、分享思考和实践经验,推动着集体往前。
12月的一天,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点游戏的想法,居然“撞”来了张燕的回应和越洋电话,真正开始了理念上的交流和碰撞。我实在是赞同极了给孩子教育的同时,家长也需要一起成长,也发现春天时候少斐和我讨论的社群教养共同体在张燕他们野孩子的未来之路里也涉及,当时自己想做而不可得,如今却有一个团队正在开始这么做,幸运的是这扇门还朝我打开了,简直激动不已。我们谈野孩子,谈儿童游戏,谈对话互动……一拍即合加入野孩子2019年想要做的事情里。
如果说这时候还是理念上的共鸣,那么开始有合作互动后便是被野孩子伙伴们的专业和认真打动。一次冬至活动提前一个多月筹备,三个不同功能群同时开工,除了活动设计者和引导者本身的投入,群体相互之间高效讨论时间就有8个多小时,两个引导者,三四个观察者密切关注活动中的孩子和家长,详细的观察记录、视频记录、两次活动后复盘讨论…………我既在过程的讨论中感受到了野孩子对儿童的“看见”,也看到了这个团队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和家长成长所做的努力。我感念河马老师与孩子互动的自如、平等、尊重,将科学讲的深入浅出,惊叹冰冰老师对儿童探究的理解,对观察记录的重视、认真,那么多专业性的思考反馈,有建设性的具体建议;更被张燕的慢生长所折服……郑博士的一针见血,小兰在协调引导讨论的同时有条理又有感染力的回应和分享……每一次认真的讨论记录……一切一切,都让我更加认识到野孩子伙伴真心、专业、细致地在做教育。
1月开始了我参与的这期读书会,一次出乎意料的读书,放任自流,选取的是黑塞的《荒原狼》。第三天就轮到我领读分享,看了头两天的分享,深感他们功力深厚,自感为难,将这种担心和张燕说了,张燕说只要真实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就好,没有好坏,没有高低。于是放开自己的担心在分享中表达了自己读不下去又尝试读下去的经历,竟还有人表达有同感,还有费扬既表达有同感,又在后一日的领读里分享了自己打开通感渠道重新进入黑塞荒原狼的经历。昨日冷玉斌老师又分享了不同时刻的自己在不同心境下进入黑塞阅读境地的故事。彼时需要过,彼时不需要,又未可知以后是不是有新的交叉点,这大概就是书给我们的陪伴意义。在这个自在的读书会里,大家默契地遵循真实、多元,在读书中看见自己,也在各人的分享中与他人相遇相识,没有教者,所有人都是分享者,没有人知道我们会快速获得什么,但每个人又在集体智慧中相互吸收,那样真实地慢慢生长了一些。这是野孩子读书会的意义所在,我想也会是野孩子营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