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写的第24篇文章。)
每周五下午上一次古琴课。上周跟老师提过这周要弹两首备考曲目《玉楼春晓》和《阳关三叠》给她检验的。我想着这么操作能克服一下考场紧张。
春天的时候,老师组织大家聚会表演,我就因为紧张、手颤、脑袋放空而弹错了。
但是,临近上课我又想退缩一下,这是提醒我就快考试,把老师当考官,必须一气呵成,完整而又不失优美地弹完。
但是这种考试的逼近感会让你觉得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比较难端正心态,怕出错,对于我这种心理素质比较弱的人来说,是一股压力。
在老师跟前弹,相比一个人在家弹,表现总要差些,平时弹得很顺的,就会忽然变得磕碜起来,节奏总会因为有点紧张而弹得快一些,心理素质拖累了我,我知道这是要克服的问题。
其实,我也可以弹前一周学过的新曲《关山月》给老师指正一下,这首曲目短小,旋律简单,上了一节课,回来稍练习一周我就能脱谱弹了。
但是我还没搞定轮指,这个曲目主要是训练轮指,三根手指依次击弦,快而不准,间隔不均匀,声音无力。还有几处要按双弦的,衔接不够连贯。
我觉得我再练习一周,自己比较满意才让老师收拾一下比较好。
这是借口。
因为,一周前我就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但是我这一周都只是重复地作机械化的练习,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去找出解决的方法作出调整。
就是懒于走出大脑的舒适区,不去思考,通过每天坐在琴前挥指来证明自己每天都在努力。
最后,我决定这周课程学习新曲目《碧涧流泉》,因为学习新的,就不存在自己不会的问题,因为没学过而不会是正常的啊,学过不会就会责备自己蠢或者懒,还没学过的就不存在责备了。
但是,一坐下,老师就问我《关山月》学得怎么样了。
我本来就心里有数,知道自己要通过多在公开场合弹奏才能达到看到人多就麻木放松的境界。 这是优化情绪的必经之路。
老师这么问了,我就不会摇摆了,有人推你一把,你就上路了。
正如自己心里清楚的,老师指出了那些个问题。
老师说,轮指问题必须克服,先不要想着怎么衔接曲子了,回去先单练好这个指法再说。
其实,之前的学琴经验告诉我,一个指法的入门水平和熟练水平有着质的不同,“弹出来”和“弹好”是两码事。
而“弹好”不是机械化的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的,必须是能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的练习才会有改善和提升,是一点一滴看得见的效果积累而成的。
重复而又错误的练习不会带来进步,进步靠的是正确的练习。
捋了两段《碧涧流泉》后,老师说这个曲子太长,下一节课都捋不完,先回去练习这前三段吧。
这样还剩下一点时间,于是我弹一遍《玉楼春晓》,又控制不住自己,弹快了,没什么好说的,抗干扰能力太差,这是我心里素质的水平,不是我弹琴技巧的水平。
问题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你知道它存在,但是你不去解决它。
必须要走出大脑的舒适区,针对问题做有效的练习,以及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