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期间,和几个喜欢户外的朋友,去黄河岸边放了场露天电影。河岸绿木葱葱,河水缓缓流淌,微风轻轻拂面,杨絮翩翩起舞,鸟儿唧唧鸣叫,花儿点头含笑,一派春日好风光。
虽然没有小时候看电影的那种期盼与兴奋,但通过边交流,边观影,倒有了对电影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也许是一种成长的快乐吧。
那天天气非常好,天山没有一点云彩,按计划看完电影是要拍一下星空的。可是天已经很晚了,抬头却看不到多少星星。远处一片片的亮光照向天空,像极光一样,黄河水都和镜子一样了,完全没有了小时候那种“吹灯后一片漆黑”的感觉。
回想起来,记忆中已经很多年没有体验过那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了。
我出生在农村老家、老房子里的煤油灯下,不像现在的孩子出生在医院的无影灯下。那时候,煤油灯(都叫洋油灯)是唯一的日常照明工具,蜡烛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买上两根,手电筒更是奢侈品,不是每家都有。小学时期,就是端着一个煤油灯步行去上晚自习。
煤油灯也是自己制作的,找一个空墨水瓶,塑料盖子上钻个孔,用一个自行车气门嘴由内往外伸出来,里面垫上内胎剪成的垫片,用螺丝拧紧,中间穿上棉绳,便是一个完美的小煤油灯。
这种自制煤油灯最大的好处是容易携带,歪倒了不漏油,而且气门芯固定螺帽还可以调节火苗大小。如果固定螺丝下面再套上一个铁丝挂钩,可以挂到墙上,那就是“豪华配置”了。
同样是煤油灯,老师用的要好一些,是公家买的,是有玻璃罩的那种高高的煤油灯,由于灯芯宽大,灯罩促进对流扩大进气,比自制煤油灯要亮很多,而且可以方便的调节亮度。
我虽然喜欢它的亮度,但那东西只能在相对稳定的大地方使用,不方便携带,不适合学生窄窄的书桌,所以也并不怎么羡慕。
那时候,每到晴天没有月亮的晚上,星星多的是几乎可以照明的,晚自习后都是借着星光回家的。
升了初中,灯的档次提升了,用上了汽灯。虽然还是烧煤油,但从直接燃烧变成了气化燃烧。汽灯的原理是用点着后的纱罩自身发出的热把煤油气化后,再喷射到纱罩上发出白光,伴随着“嘶嘶”的声音,发出特别亮的光。
那年代,汽灯可是一种豪华照明工具,一般只有隆重的场合或大场面才会用的,我们一个七八十人的教室就用一个汽灯就可以解决照明问题,不但亮度够,而且冬天还有点取暖作用。
汽灯的管理都是班长来做的,每天晚饭后,班长都会去班主任那儿,给汽灯加满油提过来,打气、预热、点燃后,踩着学生的书桌挂到教室中间的专用挂钩上,顿时整个教室亮如白昼。
那个时候对管理汽灯这个活,我还是挺羡慕的,好像汽灯管理员就是一个光明的控制者,开关和亮度都是他说了算。而且给汽灯打气的感觉也很享受,按压着有弹性的压把,伴随着咕噜咕噜的气过水声,“嘶嘶”声越来越大,汽灯越来越亮,特别舒服,特别有成就感。
上高中后,又升级了,用上了电灯,一个教室吊着4个40瓦的日光灯管,可总觉得不如汽灯有感觉,可能是喜欢汽灯那种“嘶嘶”的声音,和燃烧后的气味儿,据说那种气味还有轻微成瘾性,至于有毒没毒,那时候是不在乎的。
高中阶段,虽然学校有电灯,但假期回老家依然是用煤油灯,因为我们村当时还没有火电。真正的用电照明基本就是参加工作以后了,那时候才彻底告别了燃油照明的时代。
后来慢慢的,生活中用上了各种各样的灯具,存在着白炽灯、荧光灯、霓虹灯、LED(发光二极管)灯、激光灯等各种各样的光源。光家里就有几十盏各种各样的灯具,而且可以对灯光进行亮度、颜色等各种各样的控制,自己也成了“光明控制者”。
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以LED光源和激光光源为主的各种照明灯和装饰灯,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打造夜生活也成了很多地方刺激经济的重要举措,有的建立了人造天空,全天24小时阳光灿烂,白云飘飘,典型的不夜城。有的在晚上用大量的彩灯刺激着人们的双眼,挑逗着人们的神经。
这一回忆,没想到几十年的人生,竟然经历了好几个不同的灯光照明时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技发展进程。
可是,随着灯光原来越多,越来越亮,随着照明时间越来越长,光竟然成了污染,再也见不到那漆黑漆黑的夜晚了,再也见不到那清澈宁静、群星璀璨的夜空了。
更可怕的是,有科学家预测,按照现在科技发展速度,100年后人类在地球上或许看不到一颗星星。
光污染不只是影响我们看星星,还影响一些动物的生存。有的依靠太阳和月亮的光亮辨别方向的鸟类,经常因为飞不出城市亮光交织的“牢笼”而死亡。刚刚孵化出的小海龟,本应该迎着太阳奔向大海,有的却跟着人工光源进城而丧命。
当然,我们无法阻止,也不能阻止科技发展,毕竟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方便。但有时候却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工作效率提高了,身体却更累了;食物增多了,胃口却没了;床舒服了,却睡不着觉了;医疗条件好了,病也越来越多了。
任何东西都有其两面性,科技进步也不例外。
我们面对闪光灯的时候,就会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光,是让我们看东西的,但“五色令人目盲”,光也会让我们沉醉,让我们失明,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内心,也看不到浩瀚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