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渐渐的热了起来,窗外蝉鸣声也响了起来,不知不觉间,已经这么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没有年少轻狂,少了热血沸腾。不在深夜捕鸣蝉,打着手电筒各处树上寻找爬蚱的,已经更新换代了好几轮,曾几何时,我也是那人群中的一员。
01:牧童骑黄牛
初始记得蝉,是小学课本里面的一首诗,我并不记得名字,但是诗的内容还是记得很清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配图是一个小娃娃,还有一头牛,牛的颜色似乎是暗色调的,和我们平时所见的并不尽相同。
老师讲课的时候说到这个,也就说了蝉就是知了,我们平时见得多,本首诗所要表达的不过是儿童心性罢了,再多的我也没记住,估计是小孩子能听得懂的,再多了,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吧。
那时候每到初夏去树林中摸爬蚱是我们最喜欢的事情,三三两两的人群,都拿着矿泉水的瓶子,准备装那刚从泥土里钻出来,准备变身蝉儿飞上树梢的爬蚱,刚开始呢,是天刚擦黑的时候,从老榆树下的土地上一点一点的看,找到爬蚱的洞,小小的薄薄的一层,抠开了,拿手指把爬蚱引出来,如果他不出来就倒水,所以下雨的时候不到天黑就会很多爬蚱,小伙伴儿们分外喜欢下雨,摸来的爬蚱有的拿来卖钱买一些小零食,有的便自己放在锅里炒,不过炒之前是需要拿水洗一下,尽量用盐水,可以去掉很多泥土的腥味。听说很补身体,幼时的家里很少有吃肉,爬蚱算是美味了。
02:垂緌饮清露
后来的后来。老师讲到蝉的时候,说的都是高洁,比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几句是很有意境,其实简单一点就是说这个蝉,吸着桐树或者别的树木的树汁,叫声从树林中传出来,或者是因为梧桐自来都多半被作为做琴的原料,声音好听的缘故吧,因为蝉是用飞的,所以站得高,声音自然也就传得远了。不过呢,自古以来都是托物言志的居多,所以虞世南这么写,也就是说我自己呢品性比较高洁,并不是借了谁的风了。很好理解,自然不会如同平小的时候,看牧童捉蝉那般天真无邪。
已经很久不去夜里打着电筒去捉爬蚱,再次吃了炒的爬蚱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味道,时光经久不复,流年逝去无声。
现在的商店是有很多在卖炒的爬蚱,已经去了肚子,只剩下脊背,就是所谓肉最好的地方,我去买过一次,很贵,也不知道这东西从土里出来被多少个商家放在不同的盐水或者酒水里泡了多少次,我总觉得恍然如梦,吃了一个,外面的烹饪技术比之外面小时候一点点油盐炒出来的东西好太多,只是多了的除了作料,还有商业利益,亦或是时间太久,反正后来的一斤,我没有再吃。
03:徒劳恨费声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是晚唐的诗人,和杜牧并称“小李杜”,我一直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歌,除却许多难懂的辞藻之外,也有许多让人夤夜失声痛苦的句子,曾经的曾经,黛玉说过“留得残荷听雨声”,我音乐记得前面的那一句是“秋阴不散霜飞晚”,很有画面感是不是,这样连到一起的诗句,除了画面的构成,还有情绪在里面,秋霜已下,白色的大地,只他一人独行,夜雨水塘,少许几株荷花也已经败落,剩下的荷叶,枯萎惨败,闭目的时候,一行泪划过脸颊,听雨声打在荷叶上面的声音,如今盖住了哭泣的抽噎,是挺不错的。
所以看到这“徒劳恨费声”,首先见到的是一个情绪化的诗人,因为自己的情感,营造了这么一个景,蝉在高处,本就是一个事实,而“徒劳”让我看到了他的无奈和心伤。“一树碧无情”,无情,又该如何?他没有说,或许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吧。
04:长大,不一定非得很久,一瞬间足够了。
如今的我,已经有了不少的白发,这或许和年纪无关,但是,我不再年少无知了。小时候,幸福全凭着一己好恶,得到了自己认为好的或者做到了自己认为比较难的事情,都是幸福;而今,却变得复杂,得到了并不一定快乐,失去的什么却不能去大声哭泣,因为有人说,你不要哭的太大声,可能会被人告你扰民。
如今做什么事情,是需要提前掂量一下的,自己这么做,除了自己高兴,会不会给别人造成什么影响,或者是会不会影响别人的心情,威胁到别人的利益等等。懂得越多,知道的越多,便越能体会到小时候的无忧无虑的难能可贵,我小时候是忧心过一些事情,比如,我死了,要怎么办呢,我见了许多的生离死别,可是最后都不了了之,逝去的人已经不在了,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下去,人,从生下来,都必然会死去,不论你生前光不光彩,都是一样的,存在就会被需要,死去就会被抹去,痕迹,不过是留在某些人的心中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世界,不会存在任何人的味道。
也许,人生,都有恨吧,水自东流,多情拂过流经的土地,它并不懂月的阴晴圆缺。
文字均为原创,若是需要转载,请提前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