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成语特别拗口,叫“敝帚自珍”。
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家的破扫帚,对别人来说不值一文,自己却要当个宝贝。
别看道理这么简单,放到谁身上都难以避免,这种认知偏差具有极强的普适性。
有行为经济学家做过实验,让两组人为同一款杯子标价。
对第一组人,是先把杯子送给他们,然后问他们愿意开价多少卖掉这个杯子;
而对于第二组人,则是直接问他们愿意花多少钱去买这个杯子。
令人诧异的是,同样一个杯子,作为卖家给出的价格,是作为买家所给出价格的两倍之高。
这个存在显著差异的结果,后来被各国的研究者反复验证,屡试不爽。
禀赋效应:
- 同样一种商品,一旦拥有它,人们就会高估这个商品的价值。
在应用禀赋效应时,你可以:
- 1、提供免费试用。
例如:
有人来你家,给你免费安装自来水净化器,免费试用三个月,三个月后要是用处不大,大可无条件退回。
父母平常习惯了烧水喝,不习惯用净化器,反正是免费的试试呗。
三个月过去了,商家说要收回设备,三个月父母已经习惯了一拧水龙头就可以喝干净的水,方便。
于是乎就主动掏钱买了一整套,还安利给邻居们。
免费使用,就是商家让步给消费者一份虚拟的所有权,借助人们的禀赋效应,卖起东西来也就容易很多。
- 2、兜售亲身参与。
例如:
有些时候,消费者被邀请到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中,这个时候,人们很容易把商品视如己出。
瑞典宜家,一般都是卖的半成品,到家再自己组装起来,虽然麻烦,但是还是会对亲手组装起来的家具亲爱有加。
因为这份附着在商品之上的体验,人们对商品的评价和再度购买的意愿都会有所提升。
越来越多的DIY经济(do it yourself)取得成功。
- 3、夸奖他人拥有。
例如:
当一个人还没买这件衣服的时候,问你好看没?你可以客观的评价。
但是当已经买了之后,评价只能两个字:好看!
已经买了的东西,谁会听半句不好。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哪些人或者哪些东西,因为禀赋效应,而不舍得放弃或者过高估价了呢?
原文摘自音频app有书共读-《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