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买了kindle之后,儿子的阅读量成井喷式增加,如果每天给他两小时的阅读时间,他一天能读完一本二年级的课外读物。因为班级里有读书打卡的积分奖励,儿子一个星期接二连三地从老师那里拿到了积分贴贴纸。他说现在的班级里他的贴贴纸是最多的,每一张贴贴纸上都写着他读过的书名。他们班的老师很重视学生的阅读量,特地让一个小朋友负责写贴贴纸的书名。
前些天,儿子又读完一本两百多页的电子课外书,我将他读完的记录写成一张小纸条并签上了自己名字,让他交给老师,他也如愿地得到他的贴贴纸。但是这贴纸条的过程中发生了小插曲——负责在贴贴纸上填写书名的小朋友说自己书名不会写。儿子让他用拼音替代,一来二去,上课的铃声响了,贴纸的事也就作罢了。等到第二天,儿子又去找那个小朋友要求把自己的贴纸贴上,小朋友干脆说自己不想给他贴。儿子的性格很温和,并没有发生争执,而是回家将这件事告诉了我。
夜晚,妻子从学校回来,我与她谈到此事。她抛给了我一个问题:假如是班级里张诗涵的贴纸,那个小朋友会不会也不想给他贴?张诗涵是儿子班里非常优秀的女生,平时学习习惯好,成绩优异,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班级里所有的孩子都把她当成学习的榜样。我深思后回答:不会。
为什么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却得到不同的答案,这背后有怎样的逻辑?其实原因很简单,那个小朋友认为儿子不是优秀的学生,他能读这么多书,得到这么多的贴纸不合理,他的内心是抗拒的,是不服气的,毕竟隔三差五地读完一本书对于孩子来讲还是难度的,特别是在他认为一个并不优秀的孩子竟然能读完这么多书,而自己却不如他。
第二天,我将分析的结果告诉了儿子,也问了儿子这个问题,如果是张诗涵的贴纸,那个小朋友会不会也不想给他贴。他的回答跟我一样:不会。我问了他原因,他的回答是张诗涵这么优秀,大家都很喜欢她。恰巧的是前几天我看到抖音上一条小视频:放学后,一个小男孩子接着他妈妈的手说同桌有个同学说他的衣服很难看,他感觉很不高兴。他妈妈为了安慰他,教孩子也反击说他同桌的衣服也不好看。但是孩子向他妈妈请求再给他买一样同样的衣服。孩子的妈妈甚是不解,明明有一件衣服了,同桌还说不好看,为什么还要再买一件。孩子的回答颠覆了所人的想象。他说,我要每天穿这件同样的衣服,天天让他看着,他看习惯也就不感觉不好看了!
我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了儿子:不要让别人对你的看法改变你,也不要让别人去影响你,你能做的是去改变别人,做一个自信的人。如果你感觉那个同学对你有偏见,那你就去改变他,从两天看完一本书,改成一天看完一本书,而且天天让他写贴纸,让他去习惯你,去适应你,他也就从内心承认你的确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对于成年人来说,常常会有这样的偏见。你在他的心中原本没有现实当中这么优秀,然而你却做到了他做不到,或者难以企及的事。他的内心有所不甘,但是只要你坚持做下去,通过质量达到质变,他再有不甘心,只会从心里承认你的确比他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