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除夕夜,那些似曾熟悉的年俗画面,一直挥之不去在脑海里浮现。
漂泊在外的游子,匆匆奔波于回家的路上,为的只是和家人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互诉累积一年的思念。
年夜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也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
记忆中的除夕夜 家乡的年夜饭
儿时的除夕,家乡的年夜饭,至今让我记忆深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提倡勤俭过年,我是在部队里度过了十几个春节,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童年时光的记忆。
记得除夕前,大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一般部队士兵们也会帮忙军属家庭采买订购,于是我们足不出户,即可享用到各种糖果、特产糕点,梅子干果、瓜子、花生等。
年夜饭虽然比不上现在那么讲究“吃”法,各自会以家乡的口味为主,做一顿美味团圆饭,宴席佳肴还算丰盛,有肉类、蛋和蔬菜等食材,至少也会凑齐六道菜。
湖南和四川人的习俗大概相似,通常以油炸丸子、回锅肉还有扣肉之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我们家乡的扣肉,做法较复杂,因此那时一般只在过年过节,这道菜才会上桌。
先看看这道肉的如此美味,忍不住分享一下:将猪肉煮熟,涂上沙糖、加入甜酒酿,再沾上酱油等和成的调味汁,用茶油炸至金黄。
色香味俱佳,一次多做一些,放到通风处可久置不变质。
食用时,切成寸方块状,佐以生姜、红辣椒等调料,闷烂后上席,酥软喷香。
我总是看见母亲,在家自酿红薯水酒,美酒飘香春意浓,家家扶得醉人归。
还有糯米糍耙,也是家家必备,但大多都是由部队战士们出面,到街上“老乡”家里订购,并亲自送到各家门口。
碗口大小的糍粑,是年节的佳食,滑嫩如凝脂,也是拜年的送礼佳品。
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兵们,无论过年或过节,仍坚守在前沿阵地,站岗放哨,守护着我们。
北方人有过年必吃饺子的习俗,食堂也会举办年夜晚宴,我妈妈也会特意包一些饺子送给战士,没有大鱼大肉,无非是一点猪肉或油渣,拌上大白菜或大葱,但是那个年代,饺子在人们的心里,味道却格外地香。
放鞭炮也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习俗。
在我们还未成年时,一般都是爸爸放炮竹,看着他用烟头点燃一串300响的小鞭炮,比500响的时间稍短,我和姐姐总是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弟弟们还小不懂事,有时会被噼噼啪啪的响声吓哭。
吃完年夜饭,妈妈就会分发压岁钱,每人一个红包,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我们那时没有看春晚的习惯,更喜欢和同龄孩子在外边放烟花爆竹,戏嘻玩耍,尽管天气寒冷。
等到时钟敲响12点,我们是以“吹军号”为准,大家都纷纷地来到,一个很大很大的操场上,大概可以容纳上千人,年轻的士兵们和孩子们一起欢呼尖叫,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鞭炮一声响,代表是对过去的告别,对新一年的期待。
那时家里不富裕,小孩都对过年很知足。
到了八十年代,年夜饭以鸡、鱼、海鲜渐渐列入团圆饭的菜单,除了丰盛晚餐之外,过除夕的方式也渐渐丰富了许多。
写春联,是对新春写不完幸福和美好,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节贴年画也很普遍,古朴稚拙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每逢过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几千年来,从毛笔书写到彩纸印刷,春联的形式不断演变。
我老爸常常自己动手,用毛笔写春联,我研墨,他执笔撰写,将旧的撕下,又贴上新的,上联和下联,他都会选择喻意深远、字句格律明确清晰,极合家人心意的诗词,我对他的印象和记忆已经模糊。
但让我难以忘记,是他写的横批:“五福临门”几个字,一笔一划写的正楷字体,有次写了一遍又一遍,让我一张又一张的撕掉,还有中间的那个“福”字,他总是“倒”过来贴,我那时还不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一直与他争个不休地说他贴错了。
进入九十年代,我们的除夕夜也随着时光流转,变化多端,更多的特色美食菜肴,糕点零食变得更加多样化。
剪窗花,剪不断的心绪是期盼。
剪贴窗花是众多年俗中的一种。窗花是汉族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
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人们在春节期间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
我和姐姐从小就跟着幼儿园阿姨,学会了剪窗花,但只略懂皮毛,是一些最简单的,内容有以花卉和动物图案为主,我较善于剪的是可爱的“小兔子”,图案简洁,但样子讨喜。
除夕年夜饭的变迁,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进入二十一世纪,不再那么传统,各种西式风味、农家乐、拼桌年夜饭,吃法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
人们更讲究健康,年货从大包小包的糖果,换成了坚果、水果,还有保健天然食物。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年夜饭的变迁,从满足温饱到丰盛美味,再到追求营养健康,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时间的车轮碾过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不知不觉从童年走向中老年。
如今,小时候可望而不可及的白米白面、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早已是家常便饭,过年变成了一种形式和仪式。
现在的孩子们,对过年的期盼没有以前那么热情,年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淡,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向往那种传统除夕夜,一桌市井人情的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