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报纸副刊上发表诗歌,先要了解副刊编辑眼里,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歌。
近几年往外投了些诗歌,也发表了些出来。在这里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聊聊好诗歌的特点。
一、短小精悍。一首诗歌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它的立意和表达。那些被选进教材中的现代诗歌大多是比较精短的,比如余光中的《乡愁》(16行)、席慕蓉的《长城谣》(16行)等。而报纸副刊上的诗歌栏目,恰好就需要这些精短的诗歌,所以好多在网络上发表出来的好诗歌,并不太适合在报纸副刊上刊登。篇幅较长的诗歌比如超过30行,如果文学性再比较浓郁,就投给纯文学杂志的编辑。我的小诗《露珠和莲》(15行),先后被云南经济日报、老年日报、老年知音(杂志)和炎黄诗学(纯文学杂志)等4家报纸副刊和杂志选用。作为诗歌作者,一定要相信编辑的眼光,好诗歌如锥处囊中早晚都会脱颖而出,这大可不必怀疑。当然发表不出来的也未必不是好诗歌,可能只是不适合人家版面的要求而已。因为报纸副刊的版面本来就有限,所以20行以内的小诗会更受欢迎一些。
二、立意高远。写诗就像作文,作文需要别出心裁的观点,写诗需要独具匠心的立意。诗中的立意或高超,或独特,都能引起编辑的注意。过于常态化的立意或者过于晦涩不清的立意,都很难从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教过几遍余光中的《乡愁》后,就觉得它之所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要求学生背诵,并非仅仅因为它四个新颖独特的比喻,更重要的,还是它渴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立意,与其它写乡愁的诗歌作品相比,显得更加高远。余光中的《乡愁》中“……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乡愁,而是深沉的家国情怀了。席慕蓉女士的《乡愁》,“故乡是一枚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固然也很清丽,如一泓清泉入心,但立意却迥然不同。二人同在台湾,心系故园。席慕蓉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各具特色,如梦如烟,绵绵不断。但凡立意高远的诗歌,无论多短,都有机会脱颖而出。
三、趣味盎然。人若有趣,朋友便多;诗若有趣,读者便多。有的诗歌富有情趣,有的诗歌富有理趣,还有的诗歌富有妙趣。无论情趣、理趣还是妙趣,趣味盎然的诗歌总会招人喜欢。比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小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兼具了情趣和理趣之美,还有丰富立体的画面感。看风景的你成了楼上女子眼中的风景,而桥上看风景的你,楼上看你的女子又成了作者眼里的风景。这样一来,你是否觉得,这首小诗在情趣和理趣之外又有了横生的妙趣呢?
好诗歌不需要面面俱到,立意或高超或独特;趣味中,或富有理趣,或情趣盎然,或妙趣横生。五者具备其一,便算得上是好诗歌了。当然无论多好,如果打算投往报纸副刊,还是要具备短小精悍为妙。太长了会因为版面所限,往往会被编辑忍痛割爱舍弃掉。
其实,很多小诗,其实就是生活海洋里无形中激起的一朵朵小浪花儿。虽然微小却很美丽。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好多诗人都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因为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探索精神。他们善于观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表达独特,极少有成人世界中那些世俗的程式化思维。所以拥有一颗童心,于诗人而言,也是弥足珍贵的。
叛逆的蒲公英,原名张冬娈,其诗歌多篇散见于《中学语文》《语文世界》《东江文学》《荷花淀》《诗岛》《炎黄诗学》《风流一代》《紫阳》《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法制报》《西藏法制报》《燕赵老年报》《马鞍山日报》《河源日报》等多家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