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说”的文体,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三者关系,理解三者的喻意。
难点:掌握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根据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教辅手段:多媒体课件、音频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简单疏通了文意,解决了生字拼音,也了解了“说”的体裁。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马说》。学生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听读课文
3.两分钟时间阅读课文,同学讨论,讲述课文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
(1)说明了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
(3)对食马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抨击: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读研究
1.学生概述这是一匹这样的马?从这匹马上我们可以看出?
有才能、悲惨、不幸的马;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食马者的无知。
2.探讨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深层含义?
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喻指不识人才的人。
3.插入背景,深入挖掘作者情感?
韩愈:19岁第一次参加科考,不第;21岁第二次参加科考,落榜;23岁第三次参加科考,三败;25岁及第。未得一官半职,参加吏部官员选拔考试,四次不中,无官。期间多次上书丞相,谋求官职,施展才能,均未得到回复。贞元十二年,受宣武节度使招,入其麾下。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马说》。
千里马:韩愈 食马者: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情感: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四、教师总结
小结: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懑之情。
写法探讨:本文借助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说明封建统治者的愚昧以及伯乐的重要性,抒发自身情感的写作手法是 托物寓意。
五、链接中考
《马说》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1.从情感上:愤懑不平;乐观豁达
2.从写法上:托物寓意;借景抒情
3.从语言上:反问语气;简洁凝练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23课
2.推荐阅读《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