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题跋,被收录在《仇池笔记》当中,它围绕着唐朝大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用91个字写了一个有关于杜处士和小牧童的故事,提示出一个道理,即“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课后习题和本文相关的有两个: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小故事。结合学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文意。2.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想象,理解杜处士和小牧童对这幅画的不同态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象讲故事。3.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因此,我把读好古文,读通文意,理解道理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讲故事做为教学的难点。
对于这篇古文教学的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介绍苏轼引出题跋,拓宽学生知识面。我以“你了解苏轼吗?”打开话题,在交流中,引出苏轼的书画作品,再自然地介绍题跋,顺便推荐苏轼的书,使学生自然地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感染,引发他们对题跋这种文体产生阅读的兴趣。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完题跋之后,进行投票,帮助博物馆的同志决定该不该借戴嵩《斗牛图》的拓本给别人去学习画牛。课后还制作了投票及说明理由的二维码,尽量让情境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3.以读为本,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文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古诗文中的精彩句段、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情境、人物故事等,还有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激活和应用,这些都可以融进学生的语文生活,使其欣赏品味有所提高。”本节课我努力这样去做,带学生读好停顿,在读准字音时,扎扎实实从意思的角度去理解、读好多音字,了解“书和轴”的同字不同义,让学生对好书画这个句子进行运用,说说自己好什么,然后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接着总结朗读古文的方法。再让学生文白对读,理解文意,再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带同学们一起积累了“一曝十寒、悬梁刺股、尾大不掉、不以为然、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等不是本课必学,但与本课相关的成语,让学生进一步在读中,笑中更好地理解了文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尤所爱,小牧童认为的“谬矣”,通过个人读,齐读,范读,引导学生变换句式等多种形式读好这两个关键的句子,接着分散难度,让学生从杜处士的角度讲他和《斗牛图》形影不离的故事,从小牧童的角度去讲他觉得画错了但杜处士还把画当宝贝的可笑的故事,在讲中,指导学生从斗牛图的样子,小牧童的神情、动作展开了想象,通过语言实践不断促使学生运用语言,从而达成语言的发展。
3.补充阅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学生明白了这个小故事“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之后,补充苏轼补题菊花诗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大作家如果不请教别人,盲目去写诗,也会出错,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这个道理“不可改也”,再补充斗牛时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怎么去请教更好,从而让学生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多请教别人,向不同的人请教,会有更大收获。
这节课,虽然设想得很完美,但上出来后,还是觉得有较多不足,一是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没有较好地把握,尤其是在学生讲故事的时候,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地引导,因此学生讲故事时没有挖掘出更多的精彩。二是课堂调控能力不足,学生今天整体有些紧张,没有就学生的紧张情绪进行有效地调控。三是时间调控上不足,本来设想地最后再完整地讲一遍故事,但由于看错了一分钟,就把这个环节给取掉了。
所以想上一节能让自己和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的课,道阻且长,唯有不断学习之,进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