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社交网络,我刚知道交大今天120周年校庆,好奇google了一下历史,发现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是由盛宣怀办于上海,有一种说法宫保鸡丁是盛宣怀家的菜,于是写下此文(本来写完鱼香肉丝的来历我打算拖几个月再写宫保鸡丁的)。
宫保鸡丁的来历有不少版本,但大体是和丁宝桢丁宫保有关系。不过虽然这个说法广为人知,其实这也不是什么信史,清末的资料里都找不到这道菜。
一开始固然只是民间传说,但李劼人发表的小说《大波》里作了这样的解释(这部小说最早是1937年出版的,但我翻了一下第一版里没有这个注。一直到1958年他重写《大波》才加了这条):
“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原籍贵州,在四川时,喜欢吃他家乡人作的一种油煠糊辣子炒鸡丁,四川人接受了这个食单。因为丁宝桢官封太子少保,一般称为宫保,故曰宫保鸡丁。”
李劼人先生是研究清末民初川菜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的说法被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关于宫保鸡丁,还有一个说法来自另一位川菜史上的名人张大千(见《闲话张大千的食经》,文章作者贺宁一为张大千在巴西时的邻居)。
张大千说宫保鸡丁这道菜源自盛宣怀。因盛宣怀官拜尚书,世人尊称之为盛宫保,所以他家传出来的“炒鸡丁”被世人美其名为“宫保鸡丁”。
下图可见“盛宫保”。
盛宣怀的生平百度上也有。除了办南洋公学,他还是个对吃极度讲究的人。《清稗类钞》上记载了两件盛宣怀的逸事。
盛杏蓀食宣腿
火腿之產於雲南宣威者,較金華所產為肥。宣統時,有自滇至滬者,賫以餽盛杏蓀,禮單有「宣腿」二字。盛不悅,蓋觸其名也。然盛喜食此腿,幾於每飯必具。
盛杏蓀以晚香玉、竹蓀為羹
盛杏蓀尚書宣懷之宴客,有鼎烹,蓋掇晚香玉雜竹蓀以為羹也,香味美絕。
张大千说宫保鸡丁是以撕去衣膜的核桃与鸡丁同炒,而非目前四川常用的花生,或香港川菜常用的腰果。不过这说法其实也没有史料证据,姑妄听之,不过核桃确实是清末席面菜里才会用的。
至于今人有写成“宫爆鸡丁”的,其实也不奇怪,以前都是口授,清末的菜谱里用字都很随意,只能取个读音,上海的《申报》以前还写成“宫包鸡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