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幅图:
1百年前,人们躺着吸食鸦片;1百年后,人们躺着玩手机。大家回头可以看看自己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哈。我查看了我过去7天日均使用手机是4小时47分钟,大吃一惊:占据到我一天时间的6分之一了!好像也没有干什么呀?再问下大家,每天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有多少呢?我自己是10分钟以下的。超过1个小时的伙伴,就必须点赞了,估计超过了99%的人群。
那大家再想一想,我们有可能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都花在读书上吗?不太可能,对吧。手机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作用越来越大了,这是无法逆转的趋势。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了,但大家却越来越焦虑和迷茫了,为什么呢?因为充斥着我们的是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也就是所谓的干货,直接告诉我们该如何如何之类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看起来还相互矛盾。不信大家打开微信随便找几篇公众号文章:一篇说要共情孩子,一篇说不要过度共情孩子;一篇说要平等对待孩子,一篇说千万别和孩子平等做朋友。一篇说早晨最适宜跑步,一篇又说应该傍晚跑步。。。这种时候,我们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偏听偏信,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却没达到想要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能让随手可获得的碎片化信息为我所用,而又不会被轻易被带节奏呢?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八大问,通过不同维度追问的方式来分析和整理信息,真正实现为我所用。
八大问分别用八个字代表-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第一问:前,前车之鉴。问自己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这个信息为什么对我重要?如果答案是这个信息对我不重要,那就没有再去了解的必要了。你会发现,实际上你在手机刷的80%信息,对你都是不重要的,是可以不用去看的。
第二问:因,相因相生。这个主要是要分析作者信息中给出的逻辑关系。问自己:作者提出了哪些假设?是如何验证的?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呢?带着这些问题去分析信息,你会发现很多10万+文章是没有假设论证过程的,直接把假设当真理,煽动情绪。这种信息,对我们的价值也很有限,也可以忽略掉。
第三问:后,以观后效。问自己:如果按照作者说的去做,我能获得什么好处呢?
第四问:果,自食其果。问自己:如果不这么做,有什么不良后果?
这两问主要是从正面和反面的角度,来分析信息对我们的价值和效用。成人学习的核心,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如果发现一个信息,我们做不做都无关紧要,那也不值得我们去阅读去了解。
第五问:适,适得其反。问自己:有没有不支持作者观点的例子?这是刻意去找反例的练习,让我们对信息有更全面的认知,而非听风是风,听雨是雨。
第六问:用,使用条件。问自己:如果我们按照作者说的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因为成人学习讲求学以致用,这一问是帮助我们去评估可行性和适用范围的,以便能更好地去使用。
第七问:边,旁敲边鼓。问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呢?其他领域怎么看待类似问题?这个问题帮助我们打开视角,评估信息到底有多大价值,是不是已经有了成功应用的例子?是不是可以在更多领域适用?
第八问:界,楚河汉界。问自己:这个信息和相似或者相反信息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帮助我们进一步来明确信息的适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