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手机、平板的即时通讯服务免费APP微信横空出世,可在多平台终端上使用网络流量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实惠又方便。
如今,微信已经烂大街了,你要说没微信那没人相信。当支付附加在微信上就得到迅猛发展,现在就连农贸市场卖菜的、街头摆摊的、开摩的都用上微信支付,人们也就更离不开微信了。
微信朋友圈可向好友们分享文字、图片和小视频,令人们多了一个向大家展示自我的机会。有的人在“朋友圈”里晒感想、晒娃、晒美食、晒健康、晒旅游,还能分享认为警醒的鸡汤文等,于是,朋友圈成了了解别人的另一道窗口,不看朋友圈好像就与世界脱离了一样。
人们已经离不开微信了,同时微信也像个黑洞一样大量的吸食了人们大量的时间。
以前刚接触微信朋友圈的时候,我也喜欢分享,分享自己的拍照、见闻、体验和感悟,让人们了解最美好的自我。有人说,喜欢晒朋友圈的人是自恋的,自恋也没什么不好,至少是个自信的人,满意度不会低的人,充满着要发现点好东西在朋友圈分享的希望……
后来,微信朋友圈困扰到我了,为什么呢?
一是在朋友圈里浪费了太多时间。只要我发了一条分享资讯,就得到别人的评论或点赞,每一次别人的互动都提醒了我,让我不由自主打开手机看看,顺便回复。如果我点赞或评论了别人的资讯,我认识的好友也点赞或评论,也提示我去看。
二是我喜欢在朋友圈发点自己写的感悟性文字,这能体现自我认知水平,但往往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在许多不是朋友的微信好友面前,在同事面前(屏蔽领导不能看我朋友圈)。久而久之,感觉自己在同事等人面前是赤裸裸的,而我却看不到别人的内心想法,这不好玩。
三是如果不在朋友圈写点什么分享,又觉得难受,觉得别人是不是把我给忘了。写也不是,不写也不是,有时候就挣扎在写与不写之间,真是困扰人。微博不像以前那么好玩,现在年轻人好像都不玩微博了,新浪微博成了即时新闻阵地了。
我知道,我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
2016年底,通过李笑来《时间的朋友》这本书提到写作的重要性,我间接发现了简书这个平台。于是,我就像一个在海上漂流了很久的遇难者发现一个新大陆,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
简书的码字页面简洁清爽,赏心悦目,书写方便,令人情不自禁想要写点什么。
简书里有很多爱好写作的网友,热爱写作的人,年轻人很多,大家互相点评交流,做一个志同道合的码字者。
简书即时输入同步保存,不用担心写下的文字会因为电脑死机等意外丢失。
简书让人的表达欲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心中的文艺气息得到有效释放,以写作带动阅读观影等输入,更真切的感受生活细节。
简书是一片清静之地,除了写作爱好者,平时少被人关注,让你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
简书吸引人的地方太多,无法一一描述……
于是,我开始在简书上码字,开始刻意不去翻朋友圈(把提醒的红点关掉了),后来一天也就翻阅一两次,渐渐的不在朋友圈发消息,也不怎么评论或点赞“朋友”信息(一点回应会收到很多别人回复的提示),微信朋友圈对我失去了吸引力了。
感谢简书,让我摆脱了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