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看完《血战钢锯岭》后都无法相信,这居然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国家蒙难,投笔从戎,以身报国是男儿志向。
宗教信仰,童年阴影,在上帝面前发誓一辈子不拿枪是自己许下的誓言。
是和同龄人一起参军入伍,持枪卫国?还是坚守信仰,不持枪,不入伍,在后方支持国家即可?
戴斯蒙德·道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参军入伍,投入一线保卫祖国,但是,不持枪。
1. 不持枪的士兵,可以上战场救人
戴斯蒙德的选择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真刀真枪的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谓拼命,是每个人都用尽全身的力气去谋求自己生的机会,谋求队伍获胜的机会,谋求战争早些结束的机会。射击科目,是每个士兵入伍后必修的课程。我们的士兵越强壮,消灭的敌人越多,我们获胜的机会越多。这是一个正常的逻辑,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所以,戴斯蒙德在部队的训练过得很辛苦,从他拒绝持枪那一刻开始。教官为难他,戴斯蒙德被派去炊事班,派去洗厕所;战友为难他,夺走他随身所带的圣经,将圣经里爱侣的照片丢在地上,将半夜熟睡的戴斯蒙德暴打一顿;戴斯蒙德甚至不被准假回去结婚……
戴斯蒙德不是没有犹豫过。他也曾动摇,双拳在禁闭室的门上打出血,和爱人头抵头时眼泪几乎落下,却在最后的时刻还是坚持自己。这里感叹一下美国法律的包容性,给了戴斯蒙德·道斯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夺取钢锯岭的战斗中,戴斯蒙德·道斯和战友们一起上战场。在敌人猛烈的攻击下,美军匆忙撤退,留下了许多受伤不能迅速撤退的战友。站在撤退的悬崖边,望着弥漫的硝烟,戴斯蒙德·道斯做出了他的选择:留下来,救人。前方是轰隆隆的炮火,他一边躲避炮火,一边在炮火中辨别还有一丝气息的活着的人的声音,纱布按压,绷带止血,吗啡缓解疼痛,然后或搀扶或背着,将对方送到悬崖边,再用悬崖边的绳子打结,以悬崖边的老树为支撑点,一点点将对方送到悬崖下。炮火停息后,夜色降临时,敌人的搜索近在眼前时,双手被绳子磨得血肉模糊时,戴斯蒙德·道斯都未放弃,他祈求上帝,“one more”,一次次跑回战场,在死人堆里寻找生命的迹象。
美国国会荣誉勋章首次被授予一位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因为这个叫戴斯蒙德.道斯的英雄,在冲绳岛战役中以一己之力勇救75个人的生命。
戴斯蒙德用自己的实践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上战场保家卫国,不持枪,但可以救人。
《血战钢锯岭》的导演梅尔吉普森,也是电影《勇敢的心》的导演。如果说《勇敢的心》的主题,是华莱士临刑前那句振臂高呼的“freedom”,那么《血战钢锯岭》的主题,是“hope”,希望。前一夜,戴斯蒙德挽救的是生命;而在那之后,经历了生死考验的战友们带着心中的恐惧仍然愿意走上战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相信,戴斯蒙德不会放弃他们,戴斯蒙德会带他们回家。
2. 换做是我,我会持枪
走出影院,我问自己:如果我是戴斯蒙德,我会如何选择?尽管刚刚经历了电影的洗礼,我的答案却很明确,我会持枪。
在生死一瞬间的战场上,保护自己,就是在保护战友。自己不持枪,不能杀敌,更不能保护自己,意味着自己杀敌的责任,就要被战友背负,让战友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实际上,在影片的最后,钢锯岭几乎被拿下时,日本人试图同归于尽时,戴斯蒙德为了保护自己和战友,将敌人扔出来的炸弹扔回去那一刻,战争的残酷性暴露无遗:生死面前,没有许多选择。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句话虽然听上去武断,但这也是战争的性质决定的。戴斯蒙德的精神固然高贵,可是破坏了军队的秩序。如果每个士兵都有自己太多不合时宜的追求,将领无法带兵,上战场无法形成一股合力,带来的只会是更大的牺牲。
我们的古人也说过:事急从权。
3.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在部队因为拒绝持枪而被将领,战友欺负排挤,怀疑有精神问题的时候,戴斯蒙德只是坚持自己不持枪是一直以来的誓言不会改变,但并不强迫他人去接受。而美国军方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试图让戴斯蒙德离开军队,但并没有强制改变戴斯蒙德的信仰。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古老的名言,直至今日仍然是绝大多数人难以理解和做到的。我们很难对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表示理解。小到西红柿炒鸡蛋是放盐还是放糖,豆腐脑是吃甜的还是咸的,单身是狗还是贵族。大到各种各样的政治观点,时事评论,不只普通个体,承担宣传教化作用的新闻媒体,都很难秉持公正客观的心态,去有包容心的陈述和接纳各方观点。
4. 还是选择
酗酒的父亲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长大后,一个酗酒成性,一个滴酒不沾。有人分别问两个儿子为什么,两个儿子的答案相同:谁让我摊上这样一个父亲呢?
现在的家长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因为提到心理问题,就要去分析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忽略,原生家庭的暴力,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等等,似乎今天一切的问题都可以归罪于原生家庭,这何尝不是我们另外一种逃避自身责任的方式?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乐观的人看一切都是机会,悲观的人看一切都是挑战;积极的人视错误为提醒,消极的人视错误为警告。
戴斯蒙德的父亲因为战争的创伤成为家庭暴力的制造者,戴斯蒙德却从中看到伤害的可怕,发誓不去杀戮,而是成为一名拯救者。他拯救的是别人的生命,还有自己的生活。
约定举行婚礼那天,戴斯蒙德的假期被粗暴得拒绝。一个人穿着婚纱,坐在教堂里焦急得等待,从清晨到傍晚,爱人始终没有出现。牧师说:有些人就是害怕承诺。多萝西说:其他人会,他不会。
电影里没有演出后面的故事。战后,满身疮痍的戴斯蒙德回到故乡,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国家补偿有限,多萝西不离不弃,承担了抚养和照顾丈夫的义务。忠贞的爱情一直持续到1997年多萝西逝去。他们的爱情故事美到不像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