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8.4
进度:第十章 吠檀多派P97-108
书摘:
1.吠檀多派是印度宗教哲学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派别,它对奥义书一来婆罗门教的主流思想进行了吸收和发展,是印度正统派哲学的主要代表。“吠檀多”一词的梵语为“Vedanta”,字面意思是“吠陀的终末”,而所谓“吠陀的终末”即吠陀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奥义书,其许多基本理论直接由奥义书哲学发展而来,在1世纪左右由跋达罗衍那(Badarayana)所创立。
2.跋达罗琰那创作了《梵经》(Brahma-sutra)的最初部分,《梵经》的出现是吠檀多派的根本经典,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梵经》由555个简短经句组成,共分四篇,第一篇主要论述了全经的大纲,强调了梵是世间事物的根本;第二章中批驳了其他派别的学说;第三篇说明了梵语小窝(个体)的关系及轮回的状态;第四章侧重论述人的冥想、行为果报及解脱等问题。他集成了奥义书中的“梵我同一”思想,而在论述梵或更高我为万物根本时,又场将其作为神来论述。轮回与解脱问题观点与奥义书说法相近,梵经中论述了小我的轮回过程及如何通过冥想等获得梵的只是,认为进行婆罗门教的祭祀也能有助于正确认识梵。如果小我与梵合一,则可不再回到轮回的世界中。
3.乔荼波陀是吠檀多派中较早的重要思想家,照耀著作《圣教论》(Agama-sastra,亦称《蛙氏颂》、《乔荼波陀颂》等)。他是在吸收改进奥义书和《梵经》中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再此派中最早明确地提出了梵我“不二论”的思想。乔荼波陀认为:梵或大我是万有的根本,一切事物上市梵或大我的幻现,他们是不真实的(没有独立于梵或大我的存在)。小我既不是梵的部分,也不是它的变异,实际上是同一物。
【摩耶理论】(摩耶:maya,即无名的幻力):认为万有是由于人们的无明才显现出来的,就如同人在睡梦中见到的食物一样。摩耶能使人们把本来不实在的东西看成是实在的,因而被看成是一种力量(幻力)。
4.商羯罗是吠檀多派中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也是印度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几位思想家之一,他生于南印度,属婆罗门种姓,早年随吠檀多派思想家牧尊(Govinda)学习,对奥义书一来的婆罗门教哲学理论颇有造诣,创立了吠檀多派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说体系,曾在印度各地游历,其主要宗教哲学著作有:《梵经注》(Brahmasutra-bhasya)、《千说》(Upadesasahasri)、《五分法》(Panci-karana prakriya)、《我之觉知》(Atmabodha)以及对《薄伽梵歌》和《广林奥义书》的注释等。商羯罗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乔荼波陀的“不二论”学说,并对奥义书和《梵经》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改造,构筑了吠檀多派中最系统的“不二论”学说。商羯罗观点如下:
1)真实存在的仅是梵,梵是一切的根本,现象世界史梵的一种幻变;
2)梵这种实体如同奥义书中的思想家所说的,是不能用世间人们认识一般事物的手段(如感觉、推理)来把我,只有采用一种不断否定的方式才能真正体悟;
3)商羯罗虽然把梵看作是唯一真正实在的,但面对众多人们所认为实在的世间万象,他要进行实质性的否定,他认为(梵的本体论)梵本质上是唯一不二的,由于人们对梵的理解不同而表现出两种梵:
下梵(有德之梵),它是有限制的,有属性的,表现为神创造的具有不同名称和形象的世界(现象界);
上梵(无德之梵),它是摆脱一切条件的因素的,无差别的,无属性的。
4)梵的认识论分为下知和上知的概念,透过种种假象,看到一切事物背后只有梵(上梵)真实,才能获得至高至真的认识。
“下知”,把本来是唯一不二的无属性的梵看作是下梵就是无明,即可以领悟“不朽者”的知识;
“上知”,把梵看作仅是无属性无差别的上梵则是真知,即有关“四吠陀”的知识;
5)商羯罗的不二论思想也贯穿到他的解脱理论之中,在商羯罗看来,人的本性是纯净的,真解脱仅在于消除无明,认识自我。商羯罗将解脱理论分为两种:
“渐解脱”,是对下梵信仰中产生的,由下知获得,这种解脱还将人死后小我(灵魂)至梵界享乐,它还不是彻底的解脱;
“真解脱”,亦称“无身解脱”是在对上梵的信仰中产生的,是由上知获得的解脱。
5.罗摩努阇:商羯罗后吠檀多派较著名的哲学家是罗摩努阇,他是印度教中虔诚派的思想先驱,剩余南印度的一个婆罗门种姓家庭,早年受商羯罗的思想影响,曾向商羯罗系统中一些人学习,后来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在此派中颇有影响的“限定不二论”,罗摩努阇主要著作有:《圣疏》(Sri-bhasya,即对《梵经》的注)、《薄伽梵歌注》(Gita-bhasya)、《吠陀义纲要》(Vedartha-samgraha)等等。罗摩努阇观点如下:
1)梵虽然是一种最高实体,但却并不是没有任何属性和差别;
2)小我(现象界)与最高我(梵)之间的关系是属性与实体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3)罗摩努阇的认识论思想的一些重要内容表现在其关于“量”的理论中,他提到了三种量:现量、比量、圣数量,把它们作为论证自己理论,获得正确认识的有效工具;
4)罗摩努阇论及达到解脱的方法问题,他特别强调对神的信仰和敬爱,认为梵即神(毗湿奴神),肠道通过忆念和冥想只管神来求解脱,宣传宗教上的平等思想,认为伸直首陀罗如果真正崇敬神,舍身皈依神,也能获得解脱。
6.摩陀婆:摩陀婆是商羯罗后另一个较有影响的吠檀多派哲学家,他曾追随商羯罗系统的一些人,但后来提出了自己的新思想,摩陀婆有大量著作对婆罗门教的几个主要圣典做了注疏,其中最集中表现哲学观点的是《梵经注》。摩陀婆对印度其他哲学派理论较为关注,曾吸收胜论派、正理派、数论派、耆那教等的思想。
感悟:
吠檀多派理论就是对于其他主流教派的思想、理论吸收后,对奥义书的补充后续,坚信梵是一种五属性差别的最高实体,解释小我现象界与梵间的关系,并依据量论证自己的理论,寻求梵我合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