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酸爽的一天。
2023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颇有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之趣,似乎让一大批痴迷“时政材料”的猜题人一脚踩了个空。
这个题目初看简单,细看却也是暗藏机关,有一些似乎没有明确设限,但却不失为“不言而喻”的柔性要求。
我们把它拆解一下,此题可分三层解读:
第一层,它需要一个故事。考生可以自由联想,也可以亲自讲述,古代的现代的,文献中的生活中的,中国的或者国外的,只要是故事均可,而且其来源也几乎没有限制。
第二层,这个故事要感动人。应该能“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可以用于“更好地表达和沟通”的。换言之,故事要有人文关怀,要有对“真善美”的颂扬,对人的思想情感能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层,这个故事要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题中还有要求不能丢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这就有了更明确具体的要求:身为中国的考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风采,是理所应当的必然要求。
这三层解读,是审题必须跨越的三个台阶,同时也是作文立意的三个等级。
仔细想来,这个题目开放度极高,但隐含着的限制也极强。入门容易,但登堂入室也难。处处不限,却又处处设限。
想故事、讲故事是容易的,让人感动、改变自己也是容易的,但要“一个民族的形象”却不容易,因为“群体形象”的描绘刻画,确实是一件不那么容易做到的事。但是,到达不了这一层,就不能一览众山小,就会让人留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深深遗憾。
此题统一了“向内求索”与“向外拓展”的分歧,消弭了“小情调小感慨”“大情怀大悲悯”的纷争,平息了“一己悲欢”与“国计民生”的论辩。
与前几年的命题特点相比,新课标I卷作文题淡化了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但延续了一大特点:对生命价值、社会文化的深度观察与思考。内容主旨上,它由浅入深逐级而上;审题要求上,它由表及里从易到难;而隐含着的终极目标是:能借“好的故事”对个体的塑造改变,进而去刻画展现伟大的群体形象。这就需要考生追求人生价值的制高点,需要考生拥有走出“小我”拥抱“大我”的大胸襟,需要作者有融“万家忧乐、世界风云”与“自我倾诉、信笔闲谈”之间的大手笔。这很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提升高阶思维品质的要求。
今后的应考指导,我想用三个关键词归纳:坚持,转向,改变。
坚持。材料作文类型的研究与训练。为什么近年高考作文题大都以材料作文题的形式出现?最主要的是材料作文题,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猜题押题套作。不仅如此,它还有三大优势:一是材料作文大都取材文献资料或社会生活,故而主题更有探讨价值,内容更鲜活丰富;二是材料作文一般不作过多的诠释和规定,故而命题指向更加自由,创作空间更加广阔;三是材料作文因为观察与评论的角度维度不同,故而能让考生特长更显著,个性更张扬。
转向。从简单粗暴的“宏大叙事”向“春风化雨”转向。最近几年的高考题,确实有聚焦“宏大叙事”主题的趋势,但是,语文学科的特色却不能丢,不能“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中学生固然要关注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民族前途,但作文题的命制却要严格遵循学科特点,要进行精心的题型设计,否则,会让学生鲜明的观点湮没在廉价的口号中,陷入“完美的表白与高调的独白”的泥淖无法自拔。
改变。是指作文日常教学应该有重大的突围和变化。今后作文指导的方向,重要的不是追逐方法技巧和主题,而是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表达的高品质思考能力。
一、日常课堂,创设激发言说欲的交流语境
文章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因而需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和,要追求真实、愉悦、高效的交流语境。
二、引入话题,要有崇高广阔的价值引领
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考生养成高雅情趣,认同家国情怀,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学生活动,要鼓励批判思维彰显个性
学生活动中,多鼓励他们以落点巧妙、表达人文、角度新颖、寓意丰富的小主题,去触及心灵。立足“小我”,也要彰显“大我”。真切的语境,健康的审美,自由的空间,它以亲切的面目出现,又用柔性的话语召唤,让莘莘学子在这祥和宁静的氛围中去奋笔疾书。这些都是今年这个作文题自身携带的光环。看似无限却又设限,处处设限却又宽松自然,妙就妙在它就始终摇曳在“限与不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