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说,一个作家写来写去总要回到童年。
为什么?
因为一部分人生经验都是童年获得的。别以为童年的我们什么都不记得。恰恰相反,由于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没有三观的入侵,儿童对于世界的思维映像更接近于文学。成年人会筛选地有取舍地看事情,但孩子不会。
鲁迅的童年
鲁迅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本来经济优渥,但是因为祖父科举作弊,父亲患病家道衰败。
父亲去世后,十来岁的鲁迅和母亲一起承担起了家庭责任。
他从一个“公子哥”变成了困顿人家的孩子。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药店和当铺。他经常给父亲抓药,看到父亲被疾病折磨时的痛苦煎熬,也许从那时他想要学医来医治身体上的病痛。
他还经常光顾当铺当一些衣服物品维持生计。
少年的他感觉到了周围人看他的眼光,从之前的艳羡到后来的鄙夷不屑,这让鲁迅倍感世态炎凉。也从那时起他看到了人性残酷的一面,这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他日后的文笔风格。
现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鲁迅的文章总是充满了犀利的讽刺、严厉冰冷的批判。如前所说,人写来写去终要写回童年。
如果说鲁迅的作品中还有一少部分让人欣喜的亮色,那也是童年的贡献。
有一段时间,鲁迅回到乡下的外祖母家生活,他和农村的孩子们一起看戏,一起偷豆子,跑遍山野田间。这种没有歧视相互关心的友情让他的内心有一份宝贵的温暖与童趣,才有了让我们喜爱的充满趣味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我非常诧异,那些针砭时弊、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这篇充满了自然气息和趣味盎然的文章出自同一人。
了解了鲁迅的童年,明白了一方面家庭发生变故可以让一个孩子迅速长大,变得成熟;另一方面,那些温暖的画面、美好的回忆也同样重要。他可以给一个人在困顿、迷茫、绝望的时候以希望。
在当时的年代,人们一般有三条路可走。考取科举做官,做生意人,和学洋务。
洋务当时是被人轻贱的,“好男不当兵”的思想,进洋学堂被认为是出卖灵魂给洋人。
这种学堂不收学费还有津贴,鲁迅便加入这里,可以说这里很大地改变了鲁迅的思想,让他对世界有了更新的认识,他还接触了物理、化学以及后来的新思想。让他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并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的思维,人的大脑,
他决定弃医从文去叫醒麻木的国人。一篇篇极具讽刺的文章,一个个入木三分带有悲剧性却又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在他笔下活了过来。
童年的经历,让他对现实保持着一种常人没有的清醒与深刻。谁说他不是在写自己的童年?
鲁迅的童年给我几点启示:
第一,一个人的童年至关重要,他会将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最初印象刻在记忆里,对一个有灵性的儿童来说,这种印象简单而深刻,他会深远持续地影响人的一生。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会忐忑,不知道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我们有的人对他们保护的很好,不让他们着一点风雨。当他们长大才发现现实的残酷;还有一些人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到过分真实的世界。
我认为。保持中庸之道,让一个孩子保有对世界的美好想象,同时经历一些自然而然降临的苦难,并不矛盾。
前提是要给他自由,给他空间,给他爱与尊重。有了这些,孩子会有足够的底气和安全感去享受他的童年,即使那里有风雨,也会成为以后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第二,温暖的画面会很有力量。它看似柔软,却可以让人在绝望中依然抱有希望,在落魄中依然保持底线。它是内心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我们与孩子的相处的生活时间里,尽量给孩子多一些温暖的画面,让他在今后的时光里储存一些有力量的,有温度的记忆。也许正是这些充满爱的画面,能够让他度过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