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琴 中原焦点团队第33期初级班学员坚持分享第65天
今天说说我们的家庭沟通类型。我婆婆是一个强势、喜欢指责抱怨的人。但她身上又有许多农村妇女特有的勤劳,热心,做事麻利,性格爽快等优点。刚进入这个家庭,我是带着对长辈尊重、孝顺的心态,我从小就是一个没主见、听话照做的人,遇到这样一个善于拿主意,事事都安排得妥帖,不用我操心的婆婆,我是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反抗忤逆。
婚后的9年里,我跟婆婆之间很少发生矛盾与争执。后来慢慢发生冲突是在孩子上了小学,乡下房子拆迁,公婆搬来跟我们一起住开始的。主要的矛盾点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婆婆非常溺爱孩子,大事小事处处包揽,因为教育理念的差异,我开始看不惯。起初我是隐忍,后来慢慢会发生一些小口角,最后就是借由孩子的事情发生稍微大的冲突。但这些冲突都在我的及时“悔改”和婆婆的“大度”中化解。而我的抱怨开始增多,当情绪无法宣泄的时候,有时孩子的一点小错误都会成为我情绪的爆发点。在这种家庭相处的模式下,虽然有摩擦,但大家都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相安无事,所以就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如果孩子不出现问题,我想我还活在一个假相的“幸福”里,孩子成绩优异,老公积极上进,公婆帮料理家务,我工作稳定顺利。孩子的问题是来提醒我,该改变自己了,该成长自己了。
“对婆婆的看不惯已经根深蒂故,哪怕她说一句话,我都会有条件性的反射,自己的情绪就会被触动。”这是我昨天对自己的一种觉察。可能是婆婆说话的模式是经常使用反问,让人听着有些不舒服吧。比如说,本周日调休,周六放假一天。周五晚上老公问我怎么放假?我开玩笑的说,不放。后来补充说放周六一天。但婆婆只听到我说不放,当周六我没有按照上班时间起床后,她就问“你不是上班嘛,到现在才起来?”我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声音提高了一分贝”我后来不是说了放一天?“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也被自己的模式吓住了,我怎么成了第二个婆婆?
刘老师在课堂上说过关于尊重,你有没有打心底把他当回事?你敢这样对你的领导上司吗?我换位思考了一下,当时我说那句话的语气语调是对婆婆不够尊重的,焦点解决是一个落实尊重与希望的学派,首先就是要对一个人保持足够尊重,才会愿意听他说。而当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并不需要急于去表达,先学会听,听到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其实婆婆也是关心我,但我的聆听只是听到了她的口气,并不是我所喜欢的,于是我解读了它的负面意思,就反驳,抵抗,内心在保护自己。而聆听不只是听他的抱怨,而是要听出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婆婆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表达一下关心,但我过度的反应却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表现。
于是,我开始去深层思考自己,用焦点解决的基本功,学会倾听,共情去与身边的人相处交流沟通。刘老师一直都在强调,我们最终修的是自己,修自己不是光说不练,修自己是需要落实到生活中的,从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