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病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肝气郁结,横犯脾土;一个是脾虚为肝木所乘。常用疏肝理气、养血活血、健脾助运相配伍。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炙甘草、枳实、柴胡、白芍各6g,煎服。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不和证。胁肋胀痛,脘腹疼痛,脉弦。
方解:四逆,即四肢不温之意。
阳郁厥逆证是外邪传经入里,气郁不得疏泄,阳气内郁不传四肢,因而手足不温。肝脾不和证是肝气郁结犯脾胃,导致疏泄失常。
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中药里有升阳功效的只有三种,柴胡、升麻、黄芪,是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气虚下陷证的必用药)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配合柴胡升发而不耗阴血,为臣药。
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配合柴胡升清降浊,舒畅气机;配合白芍理气养血,气血调和。
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并与白芍配合止痛。为佐使。(原方以米汤调服,取补中之意)
《伤寒论》用本方治阳郁厥逆证,现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散寒。
心悸,加桂枝温心阳。
小便不利加茯苓。
腹痛加炮附子散里寒。
泄利下重,加薤(xie)白除下重。
气郁严重,加香附、郁金,理气解郁。
有热加栀子清里热。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炙甘草4.5g,当归、茯苓、白芍、柴胡、白术各9g,加生姜三片,薄荷6g,煎服。或成丸,每次6-9g,日两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女性月经不调,胸部胀痛,脉弦而虚。
方解:女性本为弱势群体,若情志不畅,往往导致肝气郁结,藏血功能失常,导致肝郁血虚;长期郁结又可化火;或横犯脾胃。
柴胡疏肝解郁为君。
当归养血活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共为臣药。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
少许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
生姜降逆和中,辛散开郁,共为佐药。
本方肝脾同调,以疏肝为主;气血兼顾,以理气为主,为调血养肝代表方,肝郁血虚脾弱证基础方,妇科调经常用方。
注意:临证使用时,视病机主次酌定药物配比,血虚为主者以当归、白芍为君;脾虚严重则以白术为君,臣以茯苓;脾虚湿盛,茯苓为君,白术为臣。
相关组方:
〔加味逍遥散〕又名丹栀逍遥散。
当归、白芍、茯苓、白术、柴胡各3g,牡丹皮、栀子、炙甘草各1.5g,煎服。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肝郁血虚内热证。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小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肝郁血虚日久,生热化火,逍遥散难清其热,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伏火,栀子清肝热,泻火除烦,导热下行。临床多用治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日久不止及经期吐血衄(nv,即鼻出血)血等。
〔黑逍遥散〕
逍遥散加生地黄或熟地黄6g。
功用: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主治:肝脾血虚,临经腹痛,脉弦虚。
血虚有热加生地黄,无热加熟地黄。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又腹痛,治在抑肝与扶脾。
炒白术9g,白芍4.5g,陈皮4.5g,防风3g。煎服。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右缓。
方解:痛泻之证因土虚木乘,肝脾不和所致。肝脾脉在两关,弦主肝郁,缓主脾虚。
白术补脾燥湿以培土,为君药。
白芍柔肝止痛,为臣药。
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
防风升散,助白芍疏肝解郁,助白术鼓舞脾之清阳,并可祛湿助止泻。防风又是脾经引经药,兼具佐使。
本方补脾燥湿为主,柔肝止痛为辅,药性平和,共调肝脾。为治疗痛泻代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