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时 人工天河红旗渠
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
站在渠埂上,抬头是陡立千仞的悬崖,俯首是深达百米的峡谷。渠水悬在半空,静静流淌。
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锻造了红旗渠精神。
为了修好这条干渠渠长70.6公里的引水工程,当年共削了1250座山头,架了151座渡槽,凿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类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818万立方米。
如果把这些土石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
如此浩大的工程,即便放到现在也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更何况,回望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县刚刚遭遇一场大旱。
别说修渠,连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只是,林县苦水太久了。
1960年2月,杨贵领导下的林县县委决定从漳河引水,彻底改变当地靠天吃饭的状况,举世瞩目的“引漳入林”工程拉开序幕。
为了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修渠的10年时间里,共有30万人参与其中,总投工3740.2万个,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7岁。就连27岁的总设计师吴祖太,也被巨石砸死在正在开凿的隧道中。
更多默默无闻的修渠人,吃的是粗粮的饼子,住的是简陋的窝棚,拿着最原始的工具,日复一日在死神的眼皮底下工作。
如今,望着红旗渠,我们不会忘记,曾经有这么一大群人,为了子孙后代的美好生活,不惜用汗水、鲜血和生命,在巍巍太行山上谱写了一曲伟大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