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进行了一次夹带私货的宗教改革,但仅仅只是脱离了罗马教廷,新创立的英格兰国教从里到外都和天主教没有太大差别。继位的小国王爱德华六世倒是借鉴了新教加尔文派的思想,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确立了沿用至今的“圣公宗”。但是爱德华六世的早夭注定了这也只是一场短命的“维新”,且当时英国的朝野上下对于新教改革仍旧还缺乏共识和氛围。
果然,继位的玛丽一世上台后立即就复辟了天主教,恢复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并视国内的新教支持者为异教徒,进行残酷镇压。也许因为母亲凯瑟琳当年被父王亨利八世休黜的宫廷风波,童年阴影和父女关系的失和导致玛丽一世成年后一直患有抑郁,并养成暴虐性格。彼时英国乃至欧洲的新教运动轰轰烈烈,民间大量的新教徒拒绝回归天主教,玛丽一世对这些敢于反抗的“异教徒”下手毫不留情,大量的新教领袖被处死,侥幸得脱的人只能逃亡外国。在持续四年的宗教迫害中,最为惨烈的是300名新教徒被她下令活活烧死,于是玛丽一世也就青史留名:血腥玛丽。
玛丽对新教的镇压,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不仅新教势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使得英国国民对天主教更为反感和厌恶,新教在英国反而获得了更大的社会支持。
不得人心的玛丽一世死后,1558年她的同父异母妹妹,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伊丽莎白女王的教父是新教路德宗的虔诚信徒托马斯·克兰麦(英格兰国教的第一任大主教),因此她的执政明显偏袒新教,继位后重新颁布了被废除的《至尊法案》,并且又颁布了《1558年单一法令》,使得英国国教“圣公宗”的地位重新得以恢复。
但是考虑到国内的天主教保守势力依然很强大,伊丽莎白一世对他们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她在教会中保留了一些天主教的元素和仪式,同时也淡化了一些新教的元素,试图在当时英格兰国内的严重宗教对抗中缓和矛盾、寻求和解。
伊丽莎白采用的宗教怀柔政策,总体上是成功的,巩固了她的统治的同时也缓和了冲突。但是英格兰的宗教保守和进步势力之间的矛盾只是表面上被暂时安抚,而并没有得到根本化解。大批保守教徒仍然坚持要效忠罗马教皇,希望回归天主教;而另一些以加尔文派为主的新教激进派教徒则认为英国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是换汤不换药,所以积极地推动英格兰不仅要摆脱教皇,更要完全摒弃天主教的所有陈规教条、仪式,对教会进行“清洗”。这两派势力互相之间,以及和英格兰教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矛盾,彼此纷争和冲突不断。
伊丽莎白女王能控制好这个分裂的局面吗?这个历史任务恐怕是要留给她的后人了。不幸的是,在伊丽莎白一世驾崩后,国内的宗教矛盾终于激化,爆发了“清教徒革命”即英国内战,这与美国史关系不大就搁下不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