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漠之风(董树芳)
庄子的名言:“无用之用,方为有用”在告诉我们,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才是真正滋养人的的。读书就是这样,大学时看的那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书籍,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确实让我受益匪浅。读书所带来的那种潜移默化的能力提升才是真正有用的大智慧。
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回到家乡做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当时被分配到离家很远的莱阳六中,心情有点儿郁闷,更郁闷的是语文组明明都是些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可校长竟然让我直接教高三毕业班,并且我是唯一一个担任两个班语文课的老师,我怕胜任不了,再三推辞,可我们的老校长真的是饱读史书,用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典型来说服我:越是年轻,越应该勇挑重担。无奈,只好接受。
见证真功夫的时候到了,日积月累的阅读功夫让我对文字有一种特殊的敏感。用了很短的时间,我便把初中八册加上高中的四册总计十二册语文书全部通读完毕,为即将开始的教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我毕业那年,高中第一次改成三年制。新发的第五册语文教材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当时一同教高三的都是老教师,大家都打怵,于是,每篇课文都让我先备课,然后再把我的备课笔记一起讨论商定。偶尔县教育局也会组织学科研讨会,大家为了让我可以借机回家看看也会派我去。
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我真正的初恋男友。他也是语文老师,不过不教高三,也帮不了我什么。但大学时的博览群书确实让我面对困难时,还是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和老教师不同的是我没有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加上我不会只拘泥于书本,在完成基本的课堂内容之后会向外扩展很多的新知识,让那些听腻了老生常谈的学子们产生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虽然复读班有好多学生年龄比我还大,但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很快就成了一名备受欢迎的老师了。
教高三毕业班,大家都会感觉压力重重,那个时候住单身宿舍,也没有电视,我排解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看小说。
八十年代初期,正是港台文化刚刚进入大陆的时候,“琼瑶热”可以说是席卷全国,加上正值豆蔻年华,我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都被琼瑶的言情小说占据了。
从第一本《窗外》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什么《雁儿在林梢》《一帘幽梦》《庭院深深》《失火的天堂》《几度夕阳红》等等,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琼瑶小说不离身,前前后后看了有三十多本。曲折动人的故事,纯真浪漫的情怀,加上笔调优美的文风,确实让我有一种大快朵颐之感。
有人说琼瑶式的爱情是一种毒药,会让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欲罢不能,其实我倒觉得有点危言耸听。透过琼瑶式的各种故事,我反而对爱情,婚姻,家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些缠绵而浪漫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曾经让我沉醉过,但却从未令我迷失,随着阅读的作品越来越多,反而让我看透了琼瑶笔下的爱情,正如张爱玲所说的那样: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虽我不会用如此文艺的语言表达出我的看法,但那种感觉却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女人可以拥有爱情,但不能为了爱情丢了自己。否则,无论是“蚊子血”,还是“朱砂痣”,付出的代价都是失去自我。 从此以后,琼瑶式的童话爱情,终于在我的心里画上了一个句号。
随后看了几本香港女作家严沁和芩凯伦的言情小说,已经激不起心中的波澜了。
无巧不成书,我的第一段恋情也随着对琼瑶小说的拜拜而拜拜了。表面上看是因为误会被甩,其实,个中原因也许只有男主角自己清楚。我没有像琼瑶小说里的女主角那样成为情痴,而是把痛苦埋在心里,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看似洒脱,其实只是不想让自己输得太狼狈。从那时起,我放下了对言情小说的迷恋,也放下了对爱情的执着。
也许是那种不忍让自己流泪的倔强,也许是骨子里本来就有一股依剑走天涯的豪迈,刚从琼瑶的儿女情长中爬了出来,结果又跌进了金庸的江湖恩怨里去了。
一本《书剑恩仇录》,让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于是开始痴迷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后来调到莱阳三中,那里的年轻老师相对多一些,况且喜欢武侠的大部分是男同志,但我却把另三位女同事也培养成了武侠迷,以至于我调离的时候,教务处智力有点缺陷的小左老师,还专门送了我一本《侠客行》。金庸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等等,一年多的时间读了大概也有二三十本。
作为一个女人喜欢上武侠小说绝非偶然,从小的体弱多病让我没有过多的精力与外界打交道,冥冥之中也造就了我特立独行的性格,所以对身边人的看法也不会太敏感,喜欢,就去做,只要不伤害别人。这大概也是我喜欢金庸小说的一个原因。
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刻画可以说活灵活现中蕴含着一种厚重的饱满感,这一点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木讷、刚毅、质朴和黄蓉的活泼、聪慧、灵敏形成了一种动静相间的完美。黄蓉对郭靖那份儿超乎生死的爱的承诺,更让我的心震颤,人世间真的会有这样的一份儿爱恋吗?
金庸的小说,人物和事件几乎全是虚构,“真实”的历史也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但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那些精美绝伦的画面,让人看后总是有一种绕梁三日之感。
郭靖华山论剑的英气,杨过携手小龙女的情深,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瞬间,韦小宝脚底抹油的顷刻,欧阳锋的蛤蟆功,令狐冲的独孤九剑……
一个杰出的武侠小说家,写侠客,写出的是人世间的众生相,金庸做到了;一个敏锐的读者,读武侠,读出的是岁月的沧桑和世态的炎凉,我做到了。
理想,总是走在现实的前面引导提升现实,却永远也无法替代现实。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主人公梦回江湖之后,经过一番灵与肉的厮杀,最终还是以各种方式又离开了江湖。
一个虚拟的江湖,一群驰骋纵横的侠客,一段如真似幻的历史,一场爱恨情仇的较量,最终还是归之于沉静。
我也在看了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和《七剑下天山》之后退出了江湖,又进入了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函授的考试准备之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