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内心压抑,崩溃无助到极致,自己没有办法走出阴霾,想不通,也找不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只能憋着的时候,无非是觉得说出来没有用,明白再好的理解不如亲身经历,也明白,经管说出来,凭自己身边的资源,没有任何人能帮助自己走出难关,包括自己的家人。
稚殷科目三第三次考挂了,一向做事顺遂的稚殷觉得自己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负面情绪一涌而上,眼前的一切都充满了对自己的敌意,似乎感觉受到了所有人的指指点点。送稚殷回家的出租车司机用戏谑的语气问稚殷是不是没考过,脸色这么难看,稚殷火气一下子上来了,“你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于是司机闭嘴了,稚殷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就不能保持沉默,明明事不关己,还要别人撕开伤口去满足你无所谓的好奇心。
实际上,当一个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变小了,小到装不下自己的坏情绪,小到听见别人的笑声就觉得别人是有意吵到自己,小到似乎周围的人都站在你身旁挤兑你。
稚殷回到家,家人都沉默不语,各干各的事,弟弟说,“没关系啦,你以后你想去哪里我送你就是了”,弟弟不明白的是,比起这不切实际的一句保证,稚殷想要的是独立不依赖别人。
晚饭之后,稚殷回到房间,跟朋友一翻诉苦以后,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如果用钱能得到这个驾照,稚殷一定毫不犹豫买下。可是世界上总有些东西一定要靠实力得到,钱是买不到的。
稚殷觉得自己肝气郁结,心胸不畅,想想这一路的挫折全部都是自己一个人扛过来的,作为父母的他们在自己困难的时候从来没起过一点作用,内心开始埋怨自己的家庭,埋怨自己爸妈没本事,哪怕说句鼓励的话,或者给她经济保障让她放心去考,教练不行就再请一个呗,或者家人能陪她去考试,也不至于她一个人打车打不到;无聊又无助地在考场焦虑等待5.6个小时。
一场考试,一些挫折,让稚殷认识到,自己家里又穷又没人际关系,家里的人虽然凑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家庭,但是越长大越发现,在这个家,可能没有人真正幸福快乐过。妈妈为了一个月不到三千块工资的工作,全年无休,年初一还要被催着去上班,而好强又虚荣的“班长”妈妈,当别人都拒绝年初一上班要在家陪孩子的时候,她去了,可能是为了钱,可能是不够爱这个家。家里的沙发积满了灰尘,好几天没扫没拖的地变得又脏又黑,过了年之后沙发上厚厚的坐垫还没收拾起来,到了三月潮湿天坐上去都能感觉到身上痒了。心情好的时候,妈妈的笑声可以治愈沉闷的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为了几十块钱跟老板争吵不休,电话从6点下班打到9点。
大弟弟每天在家学习,保温杯装上开水,门一关,中午下来做饭吃饭,午休,下午学习,不管稚殷经历着什么,他开心的时候边唱歌边洗澡,声音大到超过70分贝。
小弟弟可以说在这个年纪在这个家算懂事了,但是也有不懂事的时候,比如跟朋友打架打到骨折进医院,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找到家门口,在学校好的不学坏的学,学人吃槟榔抽烟,身上的脚气脚裂好久了,偶尔涂涂药,痛痛又过去,也没人带他去治一治,总迷信一些偏方,无果而终,不了了之。
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的稚殷回到家,没有一次早晨提起热水壶是有开水的,家里的热水壶坏了好久,一直没买新的。吹风机也是坏了就坏了,稚殷晚上回到家洗了头没有吹风机吹,那时是冬天的晚上,干毛巾都擦不干,后来稚殷买了一个网上寄回家,家里的wifi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开始网络不好,在家里的人知道也不处理,打开手机连信息都发不出去,妈妈买拖鞋从来都是买最便宜的,不穿到烂就还是好的,尽管拖鞋打滑甚至沾水以后发出臭味。还有电动车的车轮坏了一直没有修好,直到稚殷上次出门坐车到路口差点摔倒,家里人才告诉他车轮坏了,还有手刹也失灵好久了。
在家乡这个小地方,许多普普通通的家庭组成普普通通村子。也许很多人的家都像稚殷的家一样,又穷又普通,大家都是凑凑合合过日子,而年轻一代的人,最讨厌这个地方讨厌这个家的时候,想的无非就是离开这里,去大城市。
我想大多数人遇到困难,最本能的反应就是逃避,就像稚殷考试失败,最想的就是用钱解决,而出生在普通家庭的我们,比起抱怨,依赖和期待家庭能给我们创造好条件,不如把自己变优秀,努力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