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著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龙应台的这段目送,总是戳到我们内心,一次又一次的勾画出,我们曾经被送别的画面。至今为止,你还记得清,你经历过多少次目送吗?我想,一定很多吧……
送别的车站
你上学送别的火车站,还熟悉吗?
那年我去远处上学,收拾好东西,背上背包,母亲送我去坐火车。到了车站天马上就要黑了。
记得那时已经是初秋,天有点微微凉。因为是夜里的车,我和母亲坐在火车站里的座椅上等着。因为白天家里的活太累,母亲躺在座椅上睡着了。他的脸庞很瘦,眼角已经下垂,头发有点凌乱,因为长时间干农活,手指也有些粗糙,穿的衣服也不是很好。坐在我前面的两个女孩子,也是将要开学等火车的人,他俩叽叽喳喳有说有笑。
后来快要检票了,母亲噌的一下坐了起来,然后他额头周围一圈的头发,压的全都翘了起来,碎碎的一圈,头发显得格外的乱。我前面那两个女孩回头一看,竟然笑了起来。也说不出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笑。
妈妈帮我拎着背包,将我送上绿皮火车。那时候天已经很晚,没有回家的班车。我说你找个旅馆住下吧,他说就在火车站将就一宿。我坐在靠窗的一面,开着窗子,伸头往外望了望,母亲还站在火车旁边,静静的看着火车。
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转身回去的。明明想着,夜里最安静的时候应该在车上睡一个好觉,可我怎么也睡不着。
后来到学校的时候,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报平安,才知道,那天火车站2点就关门了,后来母亲找了一个最便宜的旅店,5块钱一个床位。
总是能想起,母亲嗖的一下坐起来乱乱的头发,他站在车窗外一直望着火车的身影。还有安静火车里无法入睡的自己。
小路的转弯
工作以后的你,假期结束准备回去上班,家人的送别还记得吗?
那一年我刚工作,回家过完年准备出发。奶奶也老早就起来,准备一起送我。他紧跟在我身旁,也并没有过多嘱咐的话。因为家人面前我是个话少的人,只是一直说你回去吧。后来到一个大坡的拐弯处,他停下了脚步。
那天,天是阴的,灰蒙蒙的,刮着点凉风。奶奶穿着一身青蓝色的老布衣裳,半花白的头发有点自来卷,风吹的有些乱。他上了年纪很脸上有很多皱纹,身体瘦弱,腿也有点弯了。她半皱着眉头,眼睛里有点苦涩的期待。我时不时的回头看看她,他就站在大坡的拐角处,一动不动的望着我。其实奶奶年纪大了,眼睛已经看不清了。但是他还是停留在那里伫望。最后那个影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直到我完全看不见了。
那次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奶奶健康的样子,第二年奶奶病了,最后一病不起就走了。以前上学的时候他是很少送我的,可能人之将暮的时候总有些预兆,所以那次无论说什么他都坚持送我,并远远的站在那儿,看着我远去的背影。
时至今日,我清晰的记得奶奶的头发,奶奶的眼神,奶奶的衣服,以及她的样子,还有站在那大坡拐弯处的越来越小的身影。
天黑的拐杖行
自从你不再是个小孩子,无论是从你住校开始,还是从工作开始,目送就成了一部永远都停止不了的电影。
记得有一次放假回家,正好赶上父亲脚踝骨受伤休养。我走的时候非要送我,说现在也不能干活,待着也没意思。
我喜欢安静,依然选择了夜里的车,在坐班车去县城的路上,我和父亲都晕车吐了。我晕车也是常事,可父亲很少晕车,听说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晕车,也许这就是他晕车的原因吧。
夜里的天显得昏暗,父亲拄着拐杖,非要进站,直到送我到车窗前。我转身走的那一瞬间,父亲的眼里居然有泪光,声音哽咽了。那一瞬间我居然愣住了,我从没有想到平时严厉的父亲,会有这样一幕。
山前的岔路口
30+的我很庆幸还有姥姥,你也是吗?
所以每年无论如何我都要去看望她,即便万水千山。每次都兴奋的去,不舍的归。
姥姥家门口有一座高高的,四季常青的山。每次走的时候,她都步履蹒跚的走到山前的岔路口送我。她年纪大了,由于年轻时腰部受过伤,现在90度的弯腰,拄着拐杖在路口看着我远去,迟迟不肯转身回去。她的身影越来越小,而那山却越来越高。
他们总是在目送我,而我总是留给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越来越远……
目送的背后是牵挂,
目送的背后是,最简单的人间烟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