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篇文章早在四月份已经起稿。
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才小心翼翼地将我所理解的观点放之于此。
是因为我希望理论先付之于实践,也就是产品首先可以顺利诞生,然后经过市场校验,最后能稍稍站稳脚跟,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那时候正是思考开发一款适合普洱茶的主人杯,也就是后来大家看到的禄喆。
既然是要进行开发,总有一个相对理想的评价框架与目标进行。
所以必须就要对方方面面有所考量,取舍。
那问题就摆在我的面前,所谓的方方面面是哪些方面。
归根到底,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关于解构一个茶器所表达的审美部分,
既是我们自己当下对器的评价标准,也用于引导茶器的开发。
目前的认知下,考量一个茶器的质素时候我会分为这三方面。
一.形制部分
二.味觉部分
三.人文部分
作为茶器,并不完全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本身必然要与茶所交融、协同,从而产生对于茶所交融、协同、从而产生一体的感受。
茶器就从单一的色与触感,叠加上香与味的感受,从而能冲更多维度地产生让人愉悦的意境。
在接触一个茶器的时候,最开始一定关注它的器型与装饰,还有制工。
所以器型与装饰、制工这两部分统称为其形制部分。
那么当看到一个茶器的时候,器型与装饰是给人最直接的视觉感受。
一个茶器,它是形状臃肿的,还是干练的;它的材质古朴的还是精细的;它的颜色是单一的还是繁复的;它的装饰有无、简繁;它的图样是华美还是简朴的,都是会影响我们对于一个茶器是不是好看,是不是喜欢的判断。
在器型与装饰上,除了其视觉之外,还有其触觉层面的感受。
一件好茶器,除了值得观赏外,也要能上手把玩。
我认识不少朋友,都会对好的茶器,有上手盘玩的嗜好。
不同的器型放置于手中,它的线条、纹理、还有轻重带来的触感,与视觉相协同,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治愈和愉悦。
治愈与愉悦不止于手中,像茶杯在使用之中,杯与唇的接触瞬间所带来不同的入唇感,与茶汤滋味相关联,与茶汤协同产生更丰满多维的享受。
而要做出优秀的器型和装饰,背后是优秀的制工。
譬如我们现在的杯子,基本带有凹唇线或者灯芯线的设计。
这样的设计也决定了我们不单单没办法采用冷冰冰的工业化机械制作进行制作。
只能借以工匠的手,拉出一个一个充满温度的粗胚,再用刀片在胚体上用纯熟的技巧,给每一个粗胚利出机械都无法达到的精细程度,最后由艺术家用铭文或画面赋予灵魂。
器型与装饰之难在于设计者的美学底蕴、工手的技术水准。
从泥到器,釉水调配与烧制是一个关键的脱变过程。
而釉水调配和烧制其实是一个具有门槛的事情,尤其是做得出色。
或者有些人在景德镇一辈子的钻研都没有办法稳定烧制出品质极佳的瓷器。
如果以烹饪来形容整个过程,拉胚与利胚只能算是刀工的呈现。
而釉水调配与烧制,就是大厨秘而不宣的魔法调味料与烹饪过程。
这都既是源自一代又一代的工艺传承,也是年复一年在孤独面对着炉火时对于技艺的磨炼精进。
我们对于胎釉的追求,是尽力完美还原出雍正与康熙时期,御瓷器的胎釉质感,它们既温润如玉又光洁纯净,这都是有薪火相传。
为什么要强调釉水和烧制?
因为它是直接决定了质量与细节。
细节能承载高级感。
现在玩茶或者玩器的很少提及这一部分。
无论器还是茶,比较高端的都是手艺活,手艺活意味着具有系统的复杂性和因果关联的隐蔽性。
正因为复杂,能同时深度地深入到茶本质与器本质,连接茶与器的人,就几乎非常罕有。
毕竟这两个都是要付上一辈子代价,或许才能窥悟一二。
但是对于像冲泡器与品饮器,它们天生就会对茶的品饮有所影响。
影响不单单的茶汤的香与味,还有因为饮用动作的区别,发生的感受的变化。
就像之前我们测试的某个杯型,在相同的胎釉条件下,使用气窑进行烧制,其茶汤滋味更显轻盈清爽,而在柴窑的状态下,又显得厚重回味足。
正因为不同器型、材质、烧制都会影响到茶的香与味表达,我们才不断需要测试,怎么样的茶器可以对应什么样的茶。
更进一步来说,行茶者所希望表达的风味特性,行茶仪式,都可以通过合理选择茶器达成希望达到的目标。
大家在为一泡茶,付出更多的时候,抛开追逐名气与虚荣而言,不就是为了让品饮体验更好吗?
譬如古树茶要体现它滋味的醇厚与回味,如果一款茶器能够在这两点上更加凸显古树茶的厚重感与古树韵味,那么这个茶器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款适合普洱茶的茶器,而且这才符合我们讲究茶器的期待。
明心盏、禄喆、小南风都有这个方面的考量,根据茶的特质而进行契合。
第三部分是关于人文部分。
当我们看到一个茶器上面的文字,或者图案。
作为一个器具,它天然就属于文化的产物,并且是文化的载体。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就有意识地在器具上加上花纹或者图样,之所以会描绘花纹,加入装饰与色彩,一方面既有祭祀的需求,但更多的其实是源于人对于美的向往。
而这种向往美的行为,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地进行,一代又一代不断地传承,一个又一个人在口口相传中,逐渐形成共识与规范。
对于了解这个文化内涵的人而言,它的形制、色泽、纹样就像一把钥匙,一个索引一样,无疑开启的是对于某个文化意义的瞬间联想和瞬间认知。
譬如传统的祥云、缠枝莲、鱼藻纹等纹饰,背后所蕴含的寓意、历史、工艺、文化、价值,最终化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共有的认知。
而人在不同的时期、状态下通过这把钥匙,感受这些符号、文字、样式所带来意义,身同感受地走向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之中,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就目前我而言,已经开始无法接收缺少铭文或者画面的器物。不少文人墨客在茶器上留下其刻绘,书画,赋予了茶与茶器更多的人文价值。
他们会把当下所悟,所想,所思,以器为纸,将其表达在上面,
上面的铭文,或者在某个时刻与使用者产生共鸣,或者能带领使用者感受到更多弦外之音,拥有更多精神上面愉悦与享受。
最后,关于这三部分的内容,我是对于一个茶器的认知而建立。
严格来说,它只适用于茶器部分,我想如果去评价一个瓷板画、一个瓷器艺术品的话,就只能关于艺术性部分适用,而实用性可以让步于艺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