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一钩新月挂在天际,四边万籁俱寂,灯下唯已一人,正是独自一人的小天地,一部手机,一杯香茶,外加一支香烟,正是抚今追昔的好时光。突然手机呤地一响一一微信来了!打开一看,惊喜于色,原来学长肖培芳姐发来一张照片,照片已经发黄,是1962年的,算来已经55年。
柔和的灯光下,凉台上盛开的茉莉飘来幽雅的花香,不禁让人回想起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照片上,我上小学的母校师范附小少先队大队全体学生干部与大队辅导员肖守银老师背面古丛台一起合影,肖老师那时尚年轻,年方20多岁,而我们最大的才十三、四岁,最小的才十二岁,那年我十三岁,又瘦又小,满脸稚气。这张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真实纪录了丛台据胜亭的真实原貌 。
现在我们看到的丛台据胜亭恰是在1963年大洪水后,对坍圮后的丛台据胜亭重建的,原据胜亭为明代重修,亭顶为一层歇山式建筑,覆瓦是朴素典雅的灰瓦,而1963年后重建的据胜亭为两层绿琉璃瓦顶,富丽堂皇。同时也是最珍贵的,是这张照片保存了我和同学们一段难忘的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照片上,我们的大队辅导员肖老师,发型是酷酷的一缕长发,肖老师的右侧,大部分是留看两个小辫的大队女干部,照片的前排左二是我,一身深蓝色学生装,带着红领巾,左臂佩戴着少先队大队干部的臂章,耐人寻味的,是我脚上穿着的母亲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布鞋。 这张照片是1962年6月1日为欢送吕国强同学转学天津所拍下的纪念照,国强同学是少先队大队长,在我的右侧,他高我两年级,品学兼优,是我们这伙人的"班长"和全校学生的当然领袖。照片前排国强同学的右侧是修书海与张钿两位。拍这帧纪念照前,肖守银老师租了两条游船,我们一起荡舟丛台湖上,时当初夏,阳光灿烂,垂柳依依,湖水碧波荡漾,湖周围百花盛开,一阵阵花香袭来,香彻肺腑,柳树上蝉声阵阵,群鸟鸣啭。此情此景,虽然欢送国强同学远赴千里之外的天津求学,心中难免依依不舍,但公园中的良辰美景还是让少年之心悠然飘荡,我们在船上唱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国强大队长远眺古丛台依依不舍,大家相互道别,相互寄语,深情的歌兒一遍遍唱起,"知了"也在静静地听着我们歌唱。
这张照片,留下那个艰苦而又幸福的时代回忆,肖老师手中的那台相机,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那时邯郸市内10几所小学,配备相机的廖廖无几,因为附小是"小宝塔中的小宝塔",才罕见地在少先队大队部配备了它。
时光倒流到那个年代,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但我们仍记得,师生共渡难关,吃不饱肚子,以李保存老师、董保理老师为主,学校在南一排教室西侧一间屋子里,窗户、屋门全用棉帘档严,屋里生上煤火,搭起一排排的架子,架子上放满玻璃罐子,里面装满从教师和学生食堂取来的锅巴和部分刷锅水,用盖子密封,在室内持续高温的情况下那些块状的锅巴长成状似银耳的菌类,这就是"人造肉",用以改善师生的生活。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着忍饥挨饿的生活,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与学生结下水乳交融、共度困难的情谊!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操和改善师生的生活,大队还在学校与肖老师的指导下办起了小牧场,养羊、养猪,并以中队为单位种起了向日葵园。学校还几次与远在10华里外的十里铺生产队联系,买到计划指标外的大白菜,并组织四年级以上的学生用肩背、手抱的方式往返近20华里运回学校。母校、母校的师长为不让一个师生挨饿,在极为艰苦的三年岁月里,费尽心思,付出极多的心血。 历史如苍茫云烟,云遮雾罩,但既使如此,也挡不住人们对往事的思念!这张老照片,背后隐藏着诸多历史故事。
记得当年,吕国强同学要远赴天津上学,我们一起共事,见证了那些年的忧愁与欢乐,也见了母校那段难忘的历史。临分别之际,每个同学都在赠送国强的笔记本上写下感人的赠言,那张照片就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刻拍下的。我们在附小的学习生活与深厚情谊,将永远定格在那个美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