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接触这本书是因为kindle自动推荐。于十几本书中,一眼相中。最初被吸引是因为它的名字,读罢,果未让我失望,故推荐于你。
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女孩弗兰西,她还有个弟弟叫尼雷。
姐弟俩生活在二十世纪初布鲁克林的一个赤贫人家。
妈妈是清洁工,靠给人打扫卫生换取免费住房。
爸爸约翰尼是一个打散工的歌唱侍者,好酒,好幻想,能歌善舞,迷倒姑娘一大片,唯独缺乏挣钱养家的本领,两个孩子于是也就常常挨饿。
他一辈子穷困却也总不潦倒,总是把快乐播撒给所有人。
小说中的凯蒂,在丈夫过世、家里几乎上顿不接下顿之时,酒吧老板故意“还钱”给她,她坚辞不受,不受嗟来之食。
这个清洁女工人穷志不短,她的作为,一定会让蝇营狗苟的势利者汗颜。
没有人希望自己贫困,但贫困未必一无是处,它可以磨砺性格。
这部小说中有个地方十分耐人寻味,苦水中泡大的弗兰西和尼雷一起谈到不用吃苦的小妹妹,反而表示出同情来,说可怜的劳瑞没有了那苦,也就体会不到那苦中的甜了。
相信从困境中走过、后来又超脱了困境的很多读者对此都有同感。
人可以受困、受穷,却不可以失去骨气和乐趣。
贝蒂·史密斯的小说有点“大女子主义”,小说中的男女对比鲜明。
弗兰西的妈妈坚强似铁,爸爸柔情似水。她的几个姨妈也是一样,姨妈贤惠能干,姨夫则软弱无能。
弗兰西的妈妈凯蒂在生活重担之下越来越坚强,而弗兰西的爸爸却更有女性那种好交际、软心肠等特征。
这位父亲为了让女儿上她想上的学校,不惜造假,冒充他人地址。
弗兰西和爸爸更亲,和妈妈疏远,但是最了解女儿的,却正是这个母亲。
在生产第三个孩子、几乎要死掉的时候,她吐露了心声,说是儿子本来不喜欢读书,如果停他的学,他永远都不会再回去。
“而你不一样,你会拼,会斗,你还会回去的,就如同太平梯那里的那棵天堂树。”这再一次彰显了这个家族女子的坚强。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吸收父母的精神传承。
弗兰西的坚强像妈妈,这坚强让她超越前人:外祖母连字都不识,母亲上完小学,弗兰西则要去上大学。
她的坚强,让她超越困难,实现家族的美国梦。
如女作家佩吉·奥伦斯坦在评论此书时候说的那样:“生活并不公平,可是总能应付过去。”
弗兰西的想象力来自她爸爸,她的想象力让她超脱了生存的艰难,老师也表扬她的想象力。
人类正是由于想象力,才活得不那么困顿。
小女孩弗兰西的想象,有时让她不切实际,可是也使她摆脱了现状对自己思想的捆绑。
她的外祖母没有文化,连字都不识,却建议凯蒂给自己的孩子读《圣经》,读莎士比亚,讲述民间故事和各种童话,好让孩子处在困境当中,也不致沉沦。
弗兰西姐弟在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却意外地拥有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可是成长,也是“天真之歌”,无可逆转地向着“经验之歌”转换。
小女孩弗兰西在楼梯间遇到色狼,差点受袭。
稍大后,她在感情上又受人欺骗。
世界的玫瑰色彩在一点点消退,少女弗兰西带着童年练就的坚强,迈入未知的未来。
小说中记载了成长当中的一个个小故事,作者写得不厌其烦。
很显然,这是一部纪念年轻时光的纪念碑式作品,这是贝蒂·史密斯自己的故事,一个一定在她心头酝酿已久、乃至于不吐不快的成长故事。
作者似乎是想给自己的青春一个交代,要把成长一寸寸铺开在我们面前。
因此,小说到了后来,显得有些拖沓,不如童年部分那样精彩。
即便这样,它仍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一部老式的小说。
看过一些当代过于“炫技”的作品之后,这小说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让人怀旧。
这是一部让人不忍释卷的小说,一本看了会哭也会笑的小说,希望各位读者和我一样喜欢。
我是cherliu,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每一个“喜欢”
每一份“关注”
于我而言
都是一次小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