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转眼距离上次记录又过去了40天,日子过的很快,仿佛日复一日,但每一天又充满了不同。
最近记录的不够勤快,倒不是没什么可写的,而是每天忙忙碌碌,仿佛一头带着眼罩的毛驴,只知道拉磨却忘了停下来思考。
今天是康妮台风的第二天,从昨晚就下了很大的雨,公司宣布了弹性,但挣扎半天我还是选择了请假,用一天自己的年休,内心有些纠结,因为只要去上半天,如果不休假等于讹了公司半天假。但最终选择用自己的假期,因为不想亏欠公司,更不想亏欠自己。外面风雨交加,在还有年休假的时候选择照顾一下自己也不错,更好的是有时间静静地记录下近期的所思所想。
前天晚上我因为儿子口算题做的不细心写的不工整,做的效率低跟儿子发火。可回头思考一下,发现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昨天是万圣节,儿子想穿着万圣节的装束出去玩,可我让他做好口算题,结果做得不好我又不允许他出去玩,就这样,学没学好,玩没玩着,我们母子还生气伤感情。
跟儿子聊聊后发现,原来他之所以写的慢,是因为不能出去玩,索性就慢慢写,可我之所以做出写不好就别出去玩的决定,也是怕他一心想着玩而匆忙赶口算,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是,在那个是否后面出去玩的当下,怎么选都不好。
如果孩子正在做口算,我说快点做完,做完就出去玩,那孩子肯定写飞快应付了事;如果我说不许出去,那么就是现实里发生的孩子磨洋工反正不能出去索性慢慢做。我发现这些年我一个人带孩子,总是这样一个模式,我总是喜欢计划好一二三做什么,做完一件才能下一件,就像曾经读书时的自己,每天给自己按小时分好需要复习的功课或做的事情,每天总是有一张巨大的计划摆在我的面前,然后让我一步一步去做。
这个模式可以让我们提早做好安排和规划,但致命的问题是机械死板,没有活着当下。
不能说这个模式完全不好,但我想是不是可以在现有的模式下,也同步尝试新的方式,比如对孩子的学习,少一些计划安排,而是当做完某事的那一刻再想想下一刻可以做点什么,随着那个当下的时点去安排接下来的时间,比如时间还早,就带孩子去楼下玩玩,比如因为做题花了太多时间,已经很晚了,就不出门而改作其他的事。
另外,这种计划性无形中孕育着一种交换的感觉,就是你要做好xx 才能去做xx,这几年带娃的过程,一直很纠结,总是在尝试寻找一种平衡,对孩子管与不管的平衡,管多少是合适的,我想这也许是我们这代为人父母的集体焦虑,于是去报课,去找老师,希望能找到一个比较确定的答案,而事实经历过才发现,这个问题本身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者说在外面找不到答案,该怎么面对就在我们与孩子的每天的接触和相处中。
我想这也是我选择记录的一种意义,通过自己的经历,体验和反思,然后慢慢往前走。有个喜剧单口季付航的采访,他说他爸爸跟他说过两句重要的话,一句是孩子你不要按我说的去活,另一句你如果按我说的活只能活出我的人生,你要按你自己想的活,要活出你自己的人生。
作为一个母亲,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合格,也许关键问题就在于总是焦虑和纠结于小事,而忘了大的方向,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人生,父母最伟大的地方也在于此,我们明知道十几年后我们与孩子终将分道扬镳,但我们依然全身心地爱着他。希望这些反思能让我离合格更近一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