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深得我心:“成年人的世界,内心兵荒马乱,嘴上却一言不发,眼中看遍人间沧桑。”
在历经生活的种种磨砺之后,方才领悟:也许,成年人最为得体的表现,便是适时保持沉默。
诚如古语所云:“水深不语,人稳不言。”适时的沉默,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高深的境界。
夸父逐日时沉默不语,大鹏展翅高飞万里亦无言。
经历越是丰富,人就越成熟;而人越成熟,便越倾向于沉默。
第一,成熟的人,言辞稀少;沉默的人,日子顺遂。
《荀子》中曾言:“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在《墨子》里,子禽向墨子请教:“多言对做事可有好处?”墨子答道:“蛤蟆与苍蝇整日整夜聒噪,却少有人愿意聆听;雄鸡平日沉默,仅在黎明时鸣叫,却能将整个世界唤醒。”
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世间万象皆表明,沉默常常比喧哗更具力量。
在《庄子》“呆若木鸡”的故事中,那群鸡在纪渻子的训练下,从喧闹争斗变得安静沉默。
这恰似一幅生命的图景,沉默的开端通常伴随着对生活更深刻的思索。
一个真正成熟且学识渊博之人,总是寡言少语,他们通常不会絮絮叨叨,而一旦开口,必然能够驱散迷雾,点明真相。
正如古龙所言:“越是沉默少言之人,其言语便越是可贵。
此人要是论起武功,其气度定有慑人的地方,其言论的价值也就更高。”
回首过往,我们最终会明白,沉默是一种深邃的境界,无言之中藏有无尽的智慧。
我沉默着做自己,心里明白就行。碰到事情不急躁,耐心去面对就行。
沉默的人生,走出非同一般的精彩;沉默的内心,是最豁达开朗的内心!
第三,人,越是趋于成熟,就越是倾向于沉默。
正如《易经》中所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常言说得好:“稻熟低穗,人熟低声。”真正成熟之人,深知藏锋敛锐之理,懂得保持缄默。
高山静默无言,却自有其巍峨之势;大海悄然无声,却自有其浩瀚之态;雄鹰沉默不语,却自会振翅高飞、翱翔天际。
在诸多时候,沉默虽未发声,但其所蕴含的力量却胜过千言万语。
刘翔,素有“亚洲飞人”之称,因伤退赛而饱受争议。
面对他人的质疑与指责,他从未进行辩驳,始终坚信:“刘翔只是刘翔,并非他人心目中所设定的刘翔。”
随着时光的推移,有人提及他 48 次比赛 36 次夺冠的辉煌成就,然而人们却仅仅记住了他的两次退赛。
一时间,舆论发生反转,曾经辱骂他的网友纷纷致歉。可刘翔依旧保持沉默,并未作出回应。
只因退休后的他早已拥有全新的生活,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崭新天地。
有人曾说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给自己留存一份沉默,纵使言辞再绚烂,也比不上沉默的深沉;即便思虑再完备,也不及静默所带来的宁静。
面对世间的繁杂与纠葛,不必去争论和申辩,时间终究会给出答案。
沉默,不但是对内心的磨砺,也是在走向成熟途中的主调。
当我们走过千山万水,最终将会知晓,在喧闹的尘世之中,唯有沉默,方可奏响最为美妙的乐章。
沉默,乃是一个人变得强大的开端。
正如《礼记》所云:“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林语堂也曾讲:“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
在某些时候,倘若你的言语没有沉默更具价值,那不如保持缄默。
与其耗费时间去争辩,倒不如静下心来,于沉默当中积聚力量,等待着厚积薄发的时机。
富有智慧的人,都知晓在暗中蓄积能量。能够忍受住沉默,才能够享受得了喜悦。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年少时便声名远扬,然而其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中榜。
甚至在最为艰难的时刻,遭受了同乡的诸多嘲讽。
当地之人还创作了一首打油诗,调侃曾家兄弟参加考试只是去凑数: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却并不在意,“力教诸弟不怠”。
与此同时,他决定闭门谢客,潜心深造二十年。
最终在三十九岁,他第三次参加科考的时候,一举考中。
这种默默的拼搏努力,是对自身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表现。
正如寒山与拾得那一段惊世骇俗、古今震撼的对话: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该如何应对呢?”
“只需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睬他,再过数年,你再看他。”
很多时候,言说,不过是一种浅显的表述;而沉默,却蕴含着深厚的智慧。
历经千般风雨,我们最终会领悟,沉默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境界。
老子曾经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世间最为美妙的声音实则是无声之音,正如同安静的水流往往更加深沉,人,也是这样,成长,起始于沉默。
水越是沉静,就越是深邃;人越是沉默,就越具备实力。
学会沉默,内心能够容纳一片大海;学会少言,四两之力也能够拨动千斤之重。
成熟的人言语不多,人越是成熟就越是沉默,历经诸多世事,沉默地向前行进,才能够走得平稳,抵达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