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4.0是什么?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产业园区一直是承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是经济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生产型的1.0产业园到效率型的2.0产业园,再到技术创新驱动的3.0产业园,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颠覆变化。
然而,伴随着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高速城市化的推进,尤其是“园区+地产”商业模式催化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与地产企业的核心生产力。产业园区的过快发展已经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与危机,即产业园区过剩、商业模式过时、角色转变过慢,“重开发轻运营”的模式难以为继。
产业园区是承载不同产业发展的载体,而非一种地产产品。因此,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只是开始,更重要的在于园区运营与产业服务。从“搭框架”到“精装修”,产业园区的运营也从“1.0”到“4.0”,正在不断的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具有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和复合经营特质的第四代产业园区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明确园区产业定位
各类产业园区都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的相对优劣为基础,明确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编制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一些大型园区可以采取"一区多园”的体制,发展多个集群。在园区范围内应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普惠性政策,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向产业倾斜和技术倾斜,在土地使用、人才选用、资金融通等方面加大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扶持,吸引相关产业向园区聚集。些已发展起来的产业园区,可以通过政府的产业引导和科学规划来进行重点产业选择,控制具有优势的产品增值环节,尤其是优势核心环节,扩散转移不具有优势的环节,把主导产业链做大、做强、做长、做高。园区之间要加强协调,注重个性与特色,做到错位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和过度竞争。
加强人才集聚
新形势下,产业集群优化和企业内涵提升,都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提出新的迫切要求。结合人才集聚形成主要因素,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客观规律,各地区要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发展,使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在互动过程形成乘数效应,驱动经济不断转型升级。推进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紧扣产业发展脉搏,坚持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同规划、同发展。围绕地方发展战略、产业布局、企业创新,提前研究人才的介入,把人才匹配前移统筹加以考虑,结合区域人才优势,同步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人才规划围绕产业的转型升级,做精做深产业链条,推动企业抱团集聚规模化发展;深人分析产业项目对人才的需求,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提早谋划各类人才引进,确保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确保产品领先地位,着力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创新体系认真开展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有效对接科技与人才指标体系,切实把科技发展和人才发展整合贯通起来,促进各类人才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最大效益。
2.紧抓人才集聚效益,政府主导与市场动作有机统一。在产业集群成长期,人才大量涌入,政府主导,以有形之手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和战略先导作用在产业集群形成期,人才集聚经济效应显著增强,政府应转变成"服务。角色,借助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市场效益明显的人才产业项目,在加大政策扶持的同时,吸引凤创投,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加速私募股权产业化。定期举办各类资本推介会,提高资质对接成功率。要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作用,推动各种形式的高端人才服务社会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能力和活力,提高人才产出效益。
3.紧跟企业需求,加快集群培养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引才计划品牌优势,深人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扶持计划和引才工程,大力集聚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定期开展"企业院校行"等活动,推动本土企业与驻地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建立合作关系;注重规模企业的引进,去北、上、广科技创业发达地区实施"移大树。工程;鼓励和引导人才抱团创业,通过以才引才,使人才链与产业链相互衔接,减少企业成本,形成上下游配套,帮助人才企业做大做强;围绕企业生产、科研遇到的具体的难题,由地区人才部门牵头,每年开展专题调查,人才工作超前跟进、主动跟进、动态跟进。
4.紧贴载体功能特色,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要结合各地人才优势,争取各类国家资源,建设国家级产业化基地;以科技创业特别社会和企业研发因为平台、积极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新科技创业人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重点在风险投资、股权激励、首购首用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打造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的样板区;突出"筑巢引凤。的引才思路,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钱体建设;健全完善载体各类服务配套,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网络、园区路网等公建设施;构建统二开放的人才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子女入学、就医,居住和生活等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咨询、代理等服务,免除人才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人科研创新和项目产业化,构建有利于人才集聚优势转化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