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关于命理风水易数等的学习笔记。
一为自己留存复习,二为宣扬国学经典。
内容将根据已报名参加的国学弟子班的正式课程去记录,感兴趣的友友欢迎一起探讨学习。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
在前面讲本命元神时简单提到过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今天继续展开了讲讲这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首先,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组成四柱八字的关键,是承载阴阳五行这些上层建筑的支撑点。八字八字,到底何为八字?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现代的公历纪年法,转换成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得出的那八个字就是八字。
那么要如何转换呢?在以前当然只能命理师自己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转换,而现代有了各种小程序APP,线上直接输入出身年月日时及地址,便自动转换为四柱八字了;当然用四柱八字也可以倒推出他人的生日。
(这里强调一下,出生时辰最好尽量准确,排盘时记得选真太阳时,填写出生地址,这样才是最准确的八字盘)
比如:现在是阳历2023年12月15日19:23分。转换成干支纪年法,就是:
这个 癸卯 甲子 丁未 庚戌,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字,天干地支与年月日时各对应,故有四柱八字。
干支其实很简单,一共22个字,记住便是完成了干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在八字体系中,干支关系异常复杂,稍不留神便会搞混判断失误,这也是八字命理入门难的原因之一。
如上图所示: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虽然现在有软件不必自己排四柱八字,但既然要系统地去学习,最好知晓其中的原理。
干支纪年法(黄历)
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古代中国人民制定天干地支的理论,应该有观察和实践基础,不是闭门造车弄出来的概念。比如中医针灸取穴,讲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时辰,取穴是有规律的,和天干地支的规律符合。
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组合从甲子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故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年月日时都是60一个循环。60在时间领域是个奇妙的数字,不但中国古代人民用60作为循环,在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同样,西方计时法中,一天为24个小时,和中国传统的每天12个时辰(时辰也就是大时,两个小时为一个大时)对应,中国用5天作为一个时辰的大循环,所谓“五日一候”,共是60个时辰。
妙招教你推年月日时
如何通过一定规律去推出年月日时的干支呢?
一、年柱
先看下图中天干所对应的数字:
假如你是1990年出身的,那么请看最后一位数字“0”,它对应的天干是上图里的“庚”,那么1990年就是“庚什么年”。这是快速推出年柱天干的方法。
以此类推:1988年—戊X年,1989年—己X年,1991年—辛X年。
70、80、90、00、10、20年…庚X年
71、81、91、01、11、21年…辛X年
72、82、92、02、12、22年…壬X年
…………
接下来是年柱地支。
※ 这里要先知道一个前提,就是天干与地支,一定是阳配阳,阴配阴,一个柱上绝不会出现阳配阴的情况。
依旧用上面的1990年为例,“0”为“庚X年”,”庚“是阳天干,与它搭配的也必须是阳地支,因此就只能是“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的组合。
如何推出地支是哪个组合呢?需要先以自己知道的某一年的干支为锚,去顺行或逆推。
※ 时间往回倒推,地支则向前顺行;时间向未来走,地支则往后逆推。
例如2020年庚子年,相信大家对这一年尤为熟悉。历史上每逢庚子年总是会出现很多不好的大事,这里就不多说了。
现在以2020年庚子年为锚,时间往后倒推30年就是1990年,地支的“子”则向前顺行三位,就到了“午”,因此得出1990年为“庚午年”。如果要推2040年,则是时间向未来走20年,地支的“子”要往后逆推两位,就到了“申”,所以2040年为“庚申年”。
如果要推1995年,当然你要是知道前后某个整十年的干支,会比较好推,但如果还是以2020年庚子年为锚,也是先去得出1990年庚午年,然后按照天干地支的正常顺序往后推就行。
90庚午,91辛未,92壬申,93癸酉,94甲戌,95乙亥……
二、月柱
知道了年天干,就能推出月天干,推算方法前人总结了一首歌诀,因为月的开始是寅,寅又代表虎的属相,所以歌诀叫做“五虎遁年起月歌”,又称“五虎遁”。
例如:你是“甲X年、己X年”,那月份的天干就从丙开头,顺着推下去:一月丙寅,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四月己巳,五月庚午,六月辛未,七月壬申,八月癸酉,九月甲戌,十月乙亥,十一月丙子,十二月丁丑;
你是“乙X年、庚X年”,那月份的天干就从戊开头,顺着推下去:一月戊寅,二月己卯,三月庚辰,四月辛巳,五月壬午,六月癸未,七月甲申,八月乙酉,九月丙戌,十月丁亥,十一月戊子,十二月己丑;
你是“丙X年、辛X年”,那月份的天干就从庚开头,顺着推下去:一月庚寅,二月辛卯,三月壬辰,四月癸巳,五月甲午,六月乙未,七月丙申,八月丁酉,九月戊戌,十月己亥,十一月庚子,十二月辛丑;
你是“丁X年、壬X年”,那月份的天干就从壬开头,顺着推下去:一月壬寅,二月癸卯,三月甲辰,四月乙巳,五月丙午,六月丁未,七月戊申,八月己酉,九月庚戌,十月辛亥,十一月壬子,十二月癸丑;
你是“戊X年、癸X年”,那月份的天干就从甲开头,顺着推下去:一月甲寅,二月乙卯,三月丙辰,四月丁巳,五月戊午,六月己未,七月庚申,八月辛酉,九月壬戌,十月癸亥,十一月甲子,十二月乙丑。
※ 遇到闰月往后顺延。比如2006年闰七月,2006年为丙戌年,根据“丙辛必定从庚起”,按顺序排下去到七月是丙申,再闰一个七月,就是丁酉。
三、日柱
日柱干支的推算是最麻烦的,因为它不像年月时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顺着往下推就行。干支纪日里面包含了许多变化(大小月、二月、闰月),推算起来过于复杂,所以这里也不做过多讲解,大致了解即可。《日干支推算口诀》如下:
第一句“元旦干支为根源,大小二月记心间”。推算公历日干支,首先要记住元旦日的干支。同时,还要知道大小月及二月的天数。公历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其大小月是固定不变的,唯独二月有29天和28天之分。因此,要特别注意哪年二月为29天,那年二月为28天。
第二句“小月干同地支冲,大月上句加一天”。公历小月为30天,按农历大月“大后干同地支冲”推算口诀,我们知道本月初一日干支,与下月初一干支则是天干相同地支相冲。公历大月为31天,在小月干支相冲的基础上,再加一天,即是大月份下月一日的干支。
第三句“申子辰年为闰,干同支冲退一天”。经过研究,发现凡是地支为申、子、辰的年均为闰年,二月为29天。在推算3月1日干支时,可按农历小月后的日干支推算方法,即在干同地干冲的基础上,减去一天,则为3月1日干支。(3月1日的干支与元旦相同)。
第四句“余年二月二十八,干同支冲退两天”。除地支为申子辰年二月29天外,其它年二月均为28天。在知道2月1日干支后,按干同支冲规律,干支各减二位便是3月1日的干支。
第五句“月首十三二十五,支同隔干一位算”。月首,即是每月1日。例如:推算公历1998年8月1曰干支。1998年干支为戊寅年,年支不属于申子辰,故1998年2月为28天。按《公历日干支推算口诀》中“小月干同地支冲,大月上句加一天……,余年二月二十八,干同支冲退两天”的规律,逐月推算。1998年元旦干支是戊申日,大拇指定在申位上。1月为大,干同支冲加一天,大拇指由申位到跳到寅,加1支到卯,2月1日为己卯,2月28天,干同干冲退二天,大拇指跳到酉位退二支,3月1日为丁未;3月为大,干同支冲加1天大拇指跳到丑进一位4月1日干支为戊寅;4月为小,干同干冲,大拇指跳到申位,5月1日干支为戊申;5月为大,干同支冲加1天,大拇指跳到卯位,6月1日为己卯;6月为小月,干同支冲,7月1日干支为己酉;7月为大,干同支冲加1天,大拇指跳到卯进1位到辰,8月1日的日干支为庚辰。
四、时柱
知道了日天干,就能推出时天干,推算方法前人也总结了一首歌诀,叫做“五鼠遁日起时歌”,因时辰的开始为子,子的属相为鼠,所以歌诀也称“五鼠遁”。
时干支的推算和月干支原理差不多,干支纪时是以十二时辰为标准的,而十二时辰的地支也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求出时干就可以顺着往下推了。
例如:你是“甲X日、己X日”,那时辰的天干就从甲开头,顺着推下去:23-1甲子时,1-3乙丑时,3-5丙寅时,5-7丁卯时,7-9戊辰时,9-11己巳时,11-13庚午时,13-15辛未时,15-17壬申时,17-19癸酉时,19-21甲戌时,21-23乙亥时;
你是“乙X日、庚X日”,那时辰的天干就从丙开头,顺着推下去:23-1丙子时,1-3丁丑时,3-5戊寅时,5-7己卯时,7-9庚辰时,9-11辛巳时,11-13壬午时,13-15癸未时,15-17甲申时,17-19乙酉时,19-21丙戌时,21-23丁亥时;
……
你是“丁X日、壬X日”,那时辰的天干就从庚开头,顺着推下去:23-1庚子时,1-3辛丑时,3-5壬寅时,5-7癸卯时,7-9甲辰时,9-11乙巳时,11-13丙午时,13-15丁未时,15-17戊申时,17-19己酉时,19-21庚戌时,21-23辛亥时;
……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虽说现在已不用自己这样推算干支,但了解这个推算过程也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体现出专业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掌握得更为熟练,对后期的奇门、风水等的实战也大有益处。
出个简单的小题,能否迅速推算出“1991年四月”的年月干支呢?评论区告诉我答案吧~
(☞ 可不要偷偷查日历哟)
本文完
下回 —— 十天干之万物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