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外,故乡倒成了驿站。这次呆了一个多月,算是四十多年来最长的一次驻留了。原先有很多的想法,最终落实的却没几样。自始至终坚持下来的,也就是晨起的步行了。
去年开始,在沿溪两岸开始修建人行步道,一直修到以前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里,春节前步道基本完工。这样,在乡下的日子里,就有了一个不错的去处。
步行从古榕下开始。其实步道已闭环,哪个点都可为起点。只是古榕较有标志性。且此时的古榕,虬干依然,浓密的叶子则从细嫩的鹅黄,变成厚实的墨绿,显得更加郁郁葱葱。从这迎着溪流往东方向,越过石拱桥的引桥,就进入了步道。这段步道所经之处,原是最有人文气息的地方,古渡口,古建筑,深潭,浅滩,泳场,大坝等,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也留系着许多人的牵挂和记忆。只可惜这些多已被石砌的护坡和土堆的堤坝所替代了。
步道分两层,较低的亲水层,设有石围栏,铺上了红色透水砖,区间还砌了花坛,种上了桂花等植物。较高的堤顶则由水泥铺成,可通小型车。值得一提的是步道的行道树,由香樟和垂枝红千层(别名串钱柳)依次穿插成行。这一土一洋的组合倒也别致。那垂枝红千层,一条条深红花丝组成花穗,再由一串串花穗妆成了满树的红艳。与香樟树的成团绿叶间隔并列,在和熙春风的轻抚下,一红一绿,摇曳相衬,让人赏心悦目。
乡下妹子,穿着城里姑娘的衣裳,是对这一段步道妄作的比喻。这也许是建设者的初衷,也许是歪打正着。步道自然不止是给土生土长的人走的,更多的还是要吸引游客观光,而让游客有个熟悉且舒适的开始,无疑也更容易让人上道“着道”。如同一本好书,先得有抓住人眼球的引子一样!
沿着这段花团绿拥、平坦舒适的步道走六七百米,便到了水电站旧址。曾给山村带来光明,建于五十年代的水电站早已损毁,只留一片遗迹,后来在略往上位置继建的小站,也已停摆,只剩站房孤立溪边。对岸是香火颇旺的长兴庙,在庙边正在修建游客集散中心。步道到此,开始转向东北方,模样也开始变化,不再是一味的平直方整了。而是顺着溪岸,穿过沟渠,石滩,竹林,高低起伏蜿蜒前行。路面也是就地取材,用鹅卵石铺没的,显得有些粗糙;护栏只在跨沟,过湾等较险峻的地方点缀几处。从这段开始,两岸都修了步道,并用原石砌跳步桥进行连接。此段开始溪流的落差已明显增大,步道也终于有了山里人的样子。
几百万年前冰河消融挤压冲撞,形成了高山峡谷、激流险滩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由于近几十年来,不断地截流引水发电,改变了原来流域环境,也使得一些不为人知的自然形貌显露了出来。沿步道再走不远,就到了本地人俗称的马皇岽。这里有小瀑布大积谭,有斜躺的巨大石坪,有直立如刀切般的大石壁。还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冰臼群。除了最多的圆臼外,还有长的方的,而且还有像月牙、水滴、花瓣的。大的能装下人,小的只能插几根筷子,深的见不着底,浅的就像碗碟一样。由于岩石本身颜色不同,在形成的冰臼里还显示出洁白、青黛、鹅黄、粉红的颜色层,十分稀有罕见。有些冰臼造型完整,有的镂空开裂,其中最大的一个冰臼,因为开裂,看上去就像硕大莲花立于深潭一样。冰臼石群,瘦陋透齐全,十分切合奇石的审美标准。而且所有冰臼都经过冰河的挤压,经过数百万年涓涓清流的冲刷琢磨,变成圆润光滑,特别惹人喜爱。
在这些石头中,最有故事的当属深潭中的那个白石。从侧面看去,就象凌波而卧的骏马,因此也被称为白马石。那白马闭着眼晴,迎着潺潺而下的流水,身躯虽只露出一半,但从它隆起的脊背和略为抬起的后臀,然后斜插入水的姿态,明显给人欲挺身腾跃的感觉。只可惜,这马却是悲情的骏马。
小时候听过这白马的传说。现在步道左侧的山叫石坪胤,虽不是很高,但可以阻挡洪水,保护着另一侧数百亩良田。这白马本是神马,白天卧于水中,晚上起来活动。饿得不行了,便会趁着黑夜,跃过石坪胤,去偷吃田里的庄稼。久而久之,村民知道了白马所为,就想着法子去对付它。但不管怎样,就是奈何不了这石马。无奈,村民们只得去请教高人,得到指点是要趁石马回潭,且在天将亮那一刻,把它的眼睛凿了,才能阻止它出来。尊照高人所示,村里挑出几名强壮小伙,带着火把,石錾,划着竹排,趁天未亮靠近饱食后熟睡的石马,把它的眼睛凿瞎了。从此以后,白马便再也没离开深潭,自然也不会去糟蹋村民的粮食了。
在忆叙这个传说时,曾想过把白马的形象正面化,如阻挡山洪,驮救被困村民等。但这里是世代农耕的山村,村民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对粮食的依赖,远远超过其他东西,因此,传说也理应与这种情况的吻合,而不是其他神马浮云。而对白马,只能扼腕长叹,世无伯乐,遂使良驹失蹄而困深潭了!
沿着步道继续前行,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两岸连片的蜜柚正在吐蕾,花香随风飘满溪谷,走过路过,随便闻到,只是得在特定时节才有此待遇。虽然柚花有期,但石头却是永恒的。这一段长滩,溪石坐落列阵,虽不似冰臼群那样精美,但各形各样的石头卧溪,半露半隐,把水流阻挡成跌宕起伏上下落差,拧扭分割为弯曲缠绕的涓涓细流,也算是很别致的了。
闻着花香,感受着从鞋底所传导的鹅卵石的感觉,不多久,便到了陂头角。这是高山峡谷出来后的第一个古渡口。步道到此不再直行,而是通过浮水桥跨过对岸,并继续往峡谷里延伸。
早年,老家这地方一直有中共组织活动,是平和暴动的策源地。暴动之后,农民武装继续在这一带活动,并组成闽粤边红军中的一支。在古渡口边上,新建了个宣誓广场、用字牌介绍了当年红军在此集结等情况。请不要考证历史的细节,任何一个地方,一个事物,都需要有焦点,都需要包装打扮,都需要宣传炒作。再美的自然形貌,如没有注入人文的因子,那山永远只是山,石头永远只是石头。试想一下,那天下驰名的武夷山,如果少了玉女与大王的穿凿附会,将逊色多少!
走过广场,就开始进入峡谷。一练清碧映入眼帘,这就是长潭,早年水电站的引水口。青山相夹,绿水倒映,峡谷不仅导引着溪水,还导引着气流奔涌而出,让到这里的人倍感清新舒畅。初次来时,天气尚冷,一到这峡口,便被风吹得一激灵。后来气温高了,走到这里时,身上发热出汗,而此时刚好有凉风徐来,顿时让人感到特别的舒畅。
说了一路的石头,其实水才是伴随着步道的主角。只是水无形,描述不易。而这长潭的水,当是眼下整条溪最好的水了。虽因上游截流,引走了主溪道的水,使长潭少了一抹平湖的浩浩荡荡。但也因此,成就了新的内涵和景致。现在的这些水,其中一部分来自小支流和山坑,一部分是从两岸连绵的高山上流下来山泉,另一部分就是从截流水坝里渗下、等于是经过滤的水。因此,这里的水特别清沏,晶莹如鉴,碧绿如玉。早春时,尚有枯黄的芒竿芦苇,落叶乔木倒映水中,黄绿相映如同山水油画一般;而现在早已是两岸绿透,山水同色,那绿色自然是浓得抹不开了。
这样的水怎能没有故事,没有传说?长乐溪长滩连深潭,曲折繁复,鱼类繁多。村民们都会在农耕之余到溪里捕鱼。住在溪边的林姓人家(后来整体迁走了),就喜欢到长潭这一带捕鱼。而居住在上游的朱姓大峰人,也会顺着支流而下,到这一带抓鱼。两地人长期在此共猎,难免会发生纠纷。几次纷争之后,双方决定去打这捕鱼的权益官司。只是这类官司实属少见,那判官也懒得到这偏远的地方来,在听过双方陈述后,就下了判词:“溪水长长,让些何妨?椿臼石磨,各得一方”。这实在是丈二金刚让外人摸不着头脑,是不是糊涂官乱判葫芦案呀?但双方当事人听了之后,却都满意地离开了,而且从此以后便再无争执,长期和睦相处。为啥呢?先不要看急,继续走步道好了。
有故事的地方,自然是好地方,这一段步道也是最宜人的步道。可以享峡谷清幽,听林中鸟鸣,看水里鱼游,轻松而惬意。
不一会就到了大峰坑口,两条溪流的汇合处。两股力量从不同角度的冲击,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至美至善的三角积潭,水进多少,流出多少,永不满溢,永不干涸。其四周岩壁,更是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各种如天书般的图案,塑造了浑圆尖耸形态迥异的大小浮雕群。激流瀑布,有声有画,是整条步道景观的精华所在。尤其是在主溪流的转向处,一石卧底,把溪流分作两边,活脱脱一个虎跳峡的缩小版,只不过这里的“虎跳石”要圆润可爱得多。
当水量大水位高时,那卧石因被淹变小,只露出顶部较圆润部分,在水环绕下,便有些像石磨了。看到这,想必明白了故事中判官的判决了吧。其实就是指冰臼至此段溪流归林姓人家捕鱼,而这“石磨”以上水域则归朱姓人家了。这样看来那判官不糊涂还挺有趣呢!
从古榕到这里,不足三公里,现在说起来,走过来都可以云淡风轻。而在以前,在早年,这里山高林密,荆棘丛生,藤蔓缠绕,可是个难以企及的偏远之地呢!现在步行到此,一般人也是当作终点的,看景歇息后原路返回,全程五六公里样子,距离适当,且有山有水有石有美景,可谓是最美也最合理的慢步了。
不过步道还在延伸,只是再次转折向北了,而且还是在陡峭的岩壁上凿砌出的石阶。从平缓处走来,看着变高的大山,变小的路口,脑中不禁现出了一千多年前那位田园鼻祖描绘的画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直接导入这文字,就是对眼前情形的准确描述了。
这里便是粗滩了。四周高山,树木茂密,毛竹成片,含黛蓄翠地围裹着一大片果园、田地、溪滩、水潭。一幢白墙瓦房点缀在这翠绿之下,门前鸡鸭觅食,路上小狗撒欢,溪滩黄牛啃草。只有那袅袅炊烟,在提示着人们这里是人间!住在这里的一户人家,承百年孤寂,也享百年清福,如今随着步道的修通,这种沉寂已经被改变了。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虽然粮田都改成了果园,种上了蜜柚,百香果等,但应该也属于农作范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耳熟能详,而且也深信不疑,并用不同的方式践行着。但真正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乡村的振兴,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合理适度且有针对性地开发,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要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管控,更要在政策层面上有所突破。包括土地山水资源的集约利用,适度放开集体所有土地的商业化开发等等。一条步道的开发牵引,希望仅仅是开始。
新修的步道就到这里。在此,不妨驻足歇息,体会一下桃花源里的意境,感受一下自然的纯与简,人间的静与禅。然后,可以原路返回,也可以从石跳桥走过对岸,爬山至早年修建的引水渠,从那里折返,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山路可走,但那是另外风景,另外话题了。
故乡的步道,就象一条串珠的线,把遗落在各处如珍珠般的景物,串成为珠练,组成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尽管步道还不完美,比如设计规划的水平,比如铺设的工艺质量,比如配套的树木花草等。在步道两边种上当地的刺竹、绿竹或桃花如何?若干年后十里竹廊,十里桃花,竹林遮阴护岸,桃花招蜂引蝶,溪流悠悠清唱,人在其中,便是春风十里不如你,经此一遭常相思了。若如此多美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