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的胃和我的心经历了一场挺剧烈的博弈,最终以胃胜出宣告战争的结束。从此,我告别了我喜爱的重口味,回归到最原始的清淡菜系,以及不得不吃上了软饭。没办法,胃以出血的惨烈方式告诉我,这一年是一个转折点。现在的我,对这些口味已经习惯了,我们全家为了迁就我,也全部跟我一样吃上了软饭和清淡的菜。
也是从那年起,朋友说胃不好,可以喝点熟普。于是,我就入了喝茶的坑。为什么说茶是个坑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起先,我只是从朋友家蹭了一小包普洱茶,泡在陶瓷杯里,觉得不好喝。也就是这时,我表弟当时在广州卖普洱茶的,听姐夫说了立马就让人给我送来了一饼熟普。朋友听我说不会泡,又给我送来了盖碗和茶杯。我先生立马在淘宝给我买了简单的茶车,可以移动的,配有自动上水功能的烧水壶。看了一些有关喝茶的文章,然后又买了茶道六君子。就这样,在胃的干预下,我就爽快立落地喝上了茶。
我慢慢地发现,我对茶真的是一个纯小白,茶不认识我,我也不了解茶。这时,同办公室的同事说,她带我去茶室里学习学习。于是,我就踏上了学习茶的知识之路。我认识了这间茶室的老板,是个云南女儿,嫁在东阳,她家是祖辈都是做茶叶的。她建了一个群,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读茶经。就这样,我一直读到了现在,每天语音打卡。目前我们已经读到第8本书了,有时我们也会线下聚一聚,东聊西扯,还是挺投缘的。
像我们读书的人一样,能量磁场是会相互吸引的。我认识了更多的爱好茶文化的人。慢慢地,我又喜欢上了白茶、红茶,现在更是天天离不开陈皮。于是又和朋友一起开始囤白茶,囤陈皮。可能大家都知道陈皮出新会,但新会的陈皮太多了。朋友就发给我一张新会陈皮的分布地图,告诉我陈皮是梅江、东甲、西甲和天马的最好,按这个顺序去买。于是,囤了梅江的陈皮,天马的陈皮。朋友说隔一段时间就要晒一晒陈皮,于是又下单买了筛子和大大的竹簸箕。还要讲究晒的时长,四个小时左右即可;还不能直晒,要隔着玻璃。更让人伤心的是,发现一袋陈皮居然长虫了,我光是分捡有虫和无虫的陈皮,和女儿两个人就干了一下午。朋友又说,陈皮要讲究储存,于是又跟风买了不锈钢筒,十斤装的,下面还需要一个垫子,不能直接放地上,以免受潮。我先生取笑我,你这是买了一个祖宗在家里供着伺候着了。唉,我不是一个会伺候的人,于是果断放弃,从此以后,就买一点喝一点,不再囤了。买陈皮也去大公司买,一切让人放心省心。我还囤了比较多的白茶,以前入过茶饼,但现在我喜欢买散茶,不用费劲地拆饼。
有这么多茶叶,那必须有一个茶室呀。2019年,正好乡下老家拆老房子重建。我先生给我弄了一间大茶室,放上了大板茶桌,上面放了一个茶盘,还给我配置了两个博古架,可以放茶叶、茶器之类的。平时喝的茶叶分门别类的装入不同的茶罐里,摆放得整整齐齐。
茶叶和茶室都有了,那当然得买茶器。白茶、红茶、普洱、陈皮都要有各自的盖碗,于是,一个又一个的盖碗搬回了家。有了盖碗,还得有公道杯,不同的茶要用不同的茶杯,以免味道串了。这几种茶都适合煮的,于是又入手了煮茶的电陶炉。白茶和熟普还挺适合的蒸的,于是又入手了电蒸壶。这一下子,我的大板茶桌就显得不够大了,于是放弃了茶盘,在茶桌的边上配置了一个小茶台,目前用着还挺顺手。各个公道杯和茶杯都收纳到了茶台里了。大板茶桌上也清爽了,现在这茶桌主要是供我读书,有时,我先生也会陪我边喝茶边看书,也会陪我东聊西扯的。亲戚朋友来家里,必坐在茶室里闲聊。
茶台上有自动入水的茶壶,烧水挺方便的。但是这个水,最好是用纯净水。以前我一直买怡宝的纯净水,略带甘味。现在我先生给我装了一个纯净水机器,我不用再费力地举起筒装水来倒了。有一次和朋友到山里人家去玩,那山泉水烧起来泡茶喝,真的是入口香甜,回甘生津,至今念念不忘。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我的影响下,我们办公室里的人基本人人都爱喝茶,也会一起入手各种茶器、各种茶叶,但我会劝她们少买一点,够喝即可,喝得差不多了再入手。茶器以白瓷和玻璃最好,我们就是一普通人,不用讲究太多。
写到这里,我跑到二楼茶室和储藏室里看了看,我的家产还是蛮丰厚的,就是挺烧钱的。现在大家都清楚,我为什么说茶是个坑吧。我现在上班必带一个茶壶,每天一壶茶,人生乐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