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对好朋友,同居好几年了,只是需要抽个空去领结婚证。
不经意间,男生导演了一个非常浪漫的求婚仪式,女主在意外惊喜中,感动得稀里哗啦。
问题是,肯定是要结婚的,为什么要浪费钱、浪费精力去搞这么一个求婚仪式呢?有必要吗?
如果你是一个有生活经验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洞察人性的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我们是如此的需要场景感和仪式感。
新郎在浪漫的婚礼上许下了庄严的誓言,你感动吗?
旅游时和大家围绕着篝火一起跳舞,你开心吗?
朋友聚会推杯换盏、一醉方休,你爽吗?
单位开表彰大会,你站在领奖台上,你骄傲吗?
没错,这些场景、那些仪式,让我们感觉自己融入了圈子,不再孤独与无助。这种场景感偏好,是从人类早期传承下来的。
铺垫完毕,让我们回到《西方哲学史》。
罗素说,任何地方的原始宗教都是部族的,而非个人的。
人们举行仪式,就是要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像魔法一样将大家凝聚在一起。
比如冬至的时候,希腊人就会在一起举行祭祀,祈祷太阳不能再减少威力了。这些祭祀作用非常大,因为场景感和仪式感激发了每一个人的热情,大家觉得自己和整个部族融为一体,特别有安全感。
所以,人类需要神,没有神就没有祭祀,就没有希望,就不能带来集体认同感,就没办法通力协作去生产或作战。
统治者当然不会放过利用“神”的好机会,中国自古有“君权神授”,古希腊的统治者也会和神攀上亲戚,这样对统治大有好处:以后谁不听话,就可以用“对神不敬”的名义来治罪。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的一条罪名就是“不敬神”。
说回今天的生活,我们是如此的需要场景感和仪式感。
比如,国家大阅兵时,你看到整齐的军人方阵踢正步走过广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完全忽略了踢正步在打仗时是用不到的。
比如,生活中的一些节日,陪老婆吃一顿美食,送个温馨的礼物,能保好长时间的太平。
很多人自认为推崇理性,觉得“没必要玩虚的”,却忘了在很多情况下,形式大于内容,如果士兵和元帅在一起洗澡,你觉得士兵还会崇拜元帅吗?
理解了“形式大于内容”,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明日预告#
古希腊崇拜很多神,哪些神对哲学的影响最大呢?明天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