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中《上古天真论中》的内容。
这句话常常只被理解了一大半,以致人们往往只知道要注意饮食、起居、不过度劳累,而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却所知不多。其实这段话,点睛之笔正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有了这个前提,节饮食、常起居、不妄作劳才有神效。
那么,上古时候的人,尤其是那些悟通了大道之理的人,是如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呢?
阴阳就是自然,自然而然产生的,所以要法于自然。术数呢,阴阳造化之端落在这个术数,哪年发生什么事,到什么岁数有问题,气机就发动了。古人讲有时疟,定期发作,那个定期触发的那个机它发作,这个由术数来定。发烧七天,这个七数,太阳少阳感传的数,包括我们的呼吸之数,都是术数。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应该是中医关于健康长寿最早的总结。内经认为,长寿的人,会少生病,为什么会少生病,因为他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我们甚至可以说,《黄帝内经.素问》,其实说的就是阴阳。为什么内经要对阴阳如此“穷追不舍”呢?就是因为在中医看来,无论身体出现何种疾病,都是阴阳失和的原因。
所以,生命是一种不上不下、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打乱,身体就会生病、乃至生命结束——那就是阴阳分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