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白衣天使——袁清
袁清,1923年12月18日生于香港,其人生轨迹与东江纵队的历史紧密相连。在她就读于香港培真学校之时,日本军队的铁蹄踏上了香港的土地。袁清和大哥以及她的堂兄弟袁胜和袁明从香港撤离,穿越沙头角,返回老家宝安县葵涌上洞村。不久之后,大哥毅然投身于游击队的行列,袁清也在1942年追随大哥的脚步,加入了东江纵队,被分配到东纵战地医院学习医护工作。经过短时间培训后,被分配到惠宝抗日游击总队惠阳大队的医务室工作。袁清随部队参战三十多次,救护伤员无数,多次立功受奖,战友们都称她为战地天使。
戴志浩的子孙专程拜访了袁清,感谢她在战场上对戴志浩的救命之恩。袁清当时回忆起当年的抗日烽火仍激动不已,许多细节记忆犹新。
据她回忆:1944年2月东江纵队受命在连平、和平一带参加了乌沙霸战斗,当时年仅17岁的戴志浩所在小鬼班七人由手枪队四名战士带领,负责在连南阻击数倍于自身的日本鬼子的增援任务,当天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鬼子依仗山炮对东江纵队的防守阵地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狂轰滥炸。同时鬼子的机关枪对我们阵地不停地进行疯狂扫射。面对武器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多次疯狂进攻,年轻的东江纵队战士用简陋的武器和石块,顽强地与侵略者进行抗争。他们利用山区有利地形,灵活机动地阻击敌人。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下午,鬼子始终没有能够前进一步。战斗中戴志浩腿部和肩部先后负伤,经过袁清简单包扎后仍坚持战斗。直至接到撤退命令,人们才发现戴志浩已经不能自己行动,最后由袁清背下战场送回根据地。
1945年1月16日,袁清参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当天,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伊根中尉和第三舰队的克利汉少尉驾驶的两架战机被日军击落于葵涌上洞村前海滩。当时那架飞虎队的飞机就落在袁清家那个村的海滩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东江纵队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机制,迅速集结,袁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卫生员,深知时间就是生命。她立刻携带急救包,毫不犹豫地冲向事发地点。在紧张的氛围中,袁清展现出非凡的冷静与专业,她迅速评估现场情况,优先处理飞行员的紧急医疗需求。在东江纵队队员们的英勇行动和袁清的专业救护下,伊根中尉和克利汉少尉最终得以安全脱险,成功逃离险境。
东纵北撤后,袁清曾先后在两广纵队一、二、三团担任卫生员,荣立三等功一次。虽然不是在前线英勇杀敌,但袁清和战地医护人员一起,冒着枪林弹雨,火线抢救伤员。
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间,淮海战役——这场长达65天的激烈对决中,袁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毅力。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里,她凭借着卓越的表现,荣获六次四等功的嘉奖。在战况最为激烈的芦村寨之战中,袁清的堂哥袁胜与堂弟袁明相继在炮火中壮烈牺牲,而堂哥袁贤也不幸身受重伤。面对亲人离去的沉痛打击,袁清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但她并未被悲伤所困,反而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加坚定的意志继续投入到救援伤员的艰巨任务中。她熟练地打开急救箱,为伤员进行止血和包扎,每一项动作都显得格外果断与精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袁清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医疗智慧和勇气。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袁清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不惧危险,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成功将18名伤员从死亡线上拉回,荣立二等功。袁清后人陈慧娟在纪录片中说道:“我母亲抢救伤员,一天背了18个伤员下来。那时候我妈妈跟我说,把军装都染红了,我的舅舅当时也是在这一场战役中牺牲的。当时我妈妈听到以后。就嚎啕大哭了,一哭完以后擦干眼泪又去背伤员。”
1949年,袁清在华东野战军的俘虏管理处担任职务期间,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协助押解一名重要的俘虏,此人正是在被我军俘获后自伤头部的杜聿明,目的地是北平。面对这项任务,袁清展现出了她一贯的镇定与专业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出色的执行力,确保了杜聿明安全顺利地到达指定地点。鉴于她在此次行动中的卓越表现,袁清不仅受到了上级的表扬,还荣获了四等功的嘉奖,并被赠予了一块依波露手表,以此作为对她为国家与军队做出突出贡献的肯定与纪念。
袁清随两广纵队南下后,在广东军区独立十五团任政治干事。1955年转业地方,历任肇庆冶金局政工科副科长、广东有色金属粤西管理处保卫科长、惠阳地委机关幼儿园园长、惠阳县妇幼保健院院长等职。
袁清常常会想念自己在战场上抢救过的战友:戴志浩、赖小武、赖群南、叶江生、林英、李福、郑满、曾福、江竞雄、黄观仕、邱特、赖添才、张坚、何通、古周全、刘传、徐育、邱石、曾继林等同志。新中国成立后,那些被袁清抢救过的战友纷纷来看望她,表达感激之心时,她总是淡然一笑说:都是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职责所在不必言谢!2015年,袁清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在这份荣耀面前,袁清的心中满是对战场上牺牲的亲人和战友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