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权利受到侵犯时,被动地希望别人改变他们的做法往往是徒劳的。而任凭自己的愤怒升级,最终忍不住发泄出来,也不利于双方的关系。那怎么办呢?看看下面这种办法吧。
确定谁有烦恼
一开始就要搞清楚谁有烦恼。一旦你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你就有烦恼。当开车的人不愿送你回家、朋友的香烟呛得你直咳嗽,推销员卖给你一台有毛病的电视时,有烦恼的人都是你。为什么呢?因为开车的人、吸烟的朋友和推销员都让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但是你没有,同样的,当别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就有烦恼。
学会分清谁有烦恼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人们一般也不愿意别人将不属于自己的罪名放到自己头上。清楚地告诉对方“我有烦恼”,他就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也就容易解决你们之间的矛盾。
说明有问题的行为
接下来,简要地说明让你烦恼的行为,在说明的时候尽量用客观的态度,说得具体一些。如果你的说明很含糊,对方可能不能领会你的意思,难以满足你的需要。而且,一次只需提一种行为,如果说太多,对方会感到畏惧而退缩。最好提到的问题是正在发生的,或者刚刚发生不久的。说明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账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当你说明烦恼的行为,要求对方做出改变的时候,你的非语言信息会对你的语言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直接地面对对方,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在说话之前先深吸一口气。你应该听起来放松但是很坚决。你的面部表情应该与说话内容一致。很多人因为紧张,跟别人说自己很烦恼的时候却面带着微笑。这样说话会让人迷惑,减弱你的影响力。
陈述后果
指出了谁有烦恼并且说明了烦恼的行为之后,我们来陈述这样的问题会导致的后果或可能的后果。因为对方的所作所为,发生了什么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很不满意。今天早上你6点就打开收音机,把我和孩子都吵醒了。”
“我很不满意。你在这弯路上开这么快,我们随时面临着翻车的危险。”
可能的话,用积极的态度来说明行为的后果。
说明你的感受
最后,告诉对方你对他的行为以及产生的后果的感受。注意简要地表达你的感受。不要用一些粗俗的语言,这样反而会让对方反感,使情况恶化。不要提及对方的性格或人品。最后,不要把想法和推论错当作感受。如“我觉得你不关心我。”
暂停
作完以上陈述,暂停一下。保持沉默。给对方时间回想你说的话,让他能够提出一项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如果双方能够参与到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话,他将会比较愿意接受最终的解决办法的。有些时候,我们只需要停止谈话,默数到20,别人就能给出令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直接要求
在采用了上面讲到的方法后,很多人或者说是大多数人都会根据你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一旦没有成功,你需要更具体地表明你的需要。这就要求你进行直接要求。你的直接要求应该具体,具体要求对方改变某一个做法。不用问题的方式,而以要求的形式提出,那么对方会更加严肃地对待你的直接要求。当你采用暗示的方式时,你所要求的以及要求的强烈程度都不很明确。一次只提一件事,那么你的直接要求更容易被接受。如果你希望实现大的改变,那么最好是通过逐渐改变细微的地方来最终实现。
重复要求
即便你做了直接要求,有时候对方还是未能明白你的意思,他们可能会忽视你的要求,或者改变话题。这样的话,你就需要不断地重复,直到你觉得产生效果为止,这种技巧叫做重复要求。关键是要坚持你的主要观点,具体如何措辞可以适当地变化。
找到解决办法
对方接收到你的意见之后,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绝,或者提出另一项满足其需要的解决办法。在商谈的过程中,始终要牢记你最初的目的——希望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或者某种权利受到尊重。一旦达成了一致,通过积极倾听强调其内容,能让对方都有一个深刻统一的认识。最后,提出一个具体的时间来检查方案执行的情况,看是否需要什么调整。设定一个具体的检查时间,表明你是认真的,把这项承诺看作是你们关系向前发展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