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龙兴
我爱沙家浜的芦苇,爱它的眉清目秀和淡淡的清香;更爱它顽强不屈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是沙家浜的芦苇,帮助18位伤病员在这里建立了水上青纱帐中的抗日根据地,孕育出了可敬可爱的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
是沙家浜芦苇,用芦根为养伤的战士充饥解渴,用芦席为后方医院遮风挡雨,用芦花为战士暖脚抗严寒,用芦叶包粽子慰问子弟兵,用芦笛为江南出版社吹奏战歌……
普普通通的枝叶,浓浓烈烈的真情;默默无闻的奉献,拳拳之心的赤诚,这就是沙家浜芦苇的性格和品质,也是沙家浜人的性格和品质。
在沙家浜人中,有一个“为沙家浜鼓与呼”的徐耀良。他是千千万万支沙家浜芦苇中的一支,一支由那里的水土哺育出来的芦笛。认识徐耀良,在16年前的一次会议上。一个朴实厚道的中年人,一副农民才有的坚实身架,与他交往的时间多了,觉得他是个做的比说的多的人。徐耀良倾情于党的宣传工作,倾情于沙家浜的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他发表新闻作品3000多篇,出版纪实文学集《沙家浜人》和《阿庆嫂的故乡》等著作5部,计300多万字。他的许多作品,获得过省市征文奖。他也被上海《大江南北》杂志社评为“优秀作者”。
徐耀良是一个普通的沙家浜人,一个平凡的农民。他的笔下,写的也是普通的沙家浜人,也是平凡的农民。平平淡淡的一支支歌,却在他这支芦笛中吹奏出了时代的强音。他吹奏不了雄壮的交响乐,却吹奏出了沙家浜人不断奋进的足音;他吹奏不了浪漫的小夜曲,却吹奏出了乡亲们成功者的笑声。他吹奏昨日血与火的战歌,也吹奏今天改革开放的进行曲。他热情讴歌昨天的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也热烈颂扬今天的优秀党员、劳动模范、企业家、革新能手……他纵情高唱“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富饶家乡;晚笛轻吹《迷人的芦苇荡》、《无限风光在芦荡》的水乡风韵。
沙家浜哺育了徐耀良,徐耀良情系沙家浜。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丁芒先生,读了徐耀良的《沙家浜人》,为他写了一首散文诗:“芦荡平湖,缔造了几代风流人物;渔舟茅舍,扮演了多少警人掌故;茶寮铜壶,煮沸过三江四海;横泾古港,还响着血火音符。石嘉梁、阿庆嫂,先驱身影未远去;钱月宝、陈洪贤,后继英杰更无数。千红万紫满湖星,把革命热土点染成画图,是谁执笔描此图?徐耀良出了一本书,满纸新鲜水乡味,一部地方英雄谱。”
但徐耀良从没满意过,他还要写,还要让这芦笛不断吹奏。六年前,他曾告诉我他已经58岁了,也许就要从岗位上退下来。他说他退下后没什么奢望,只想找一个真正能让自己“退下来”的地方,去想一些问题,悟一点道理;去发现、去发掘、去谱写更美更新的乐曲,奏出更热烈、更响亮的时代进行曲。
徐耀良,沙家浜的一支芦笛,为党的事业,为沙家浜吹奏不息。
作者系市作家协会会员、尚湖镇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