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刷朋友圈,总能看到有同学不用上班,到处旅游,还买了大城市里的大房子和大车子。
才毕业两年而已,为什么有的人还在为工作苦苦挣扎,有的人就已经财务自由,到处旅游了?
为什么大学里能力差不多的人,毕业以后生活状态却天差万别了?
究其原因,虽然不想相信,但必须承认这样的差距是“财商”造成的。
而大部分人,辛辛苦苦加班,喝酒应酬,当牛做马,却还是那么穷……
这么努力却过不上想要的生活,那些轻轻松松就有钱的又是怎么回事?
财商有多重要?看看那些躺在床上就能赚钱的人就知道!
恰巧最近正在看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要想知道提高财商、实现财务自由的秘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全世界最有钱的人巴菲特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01 “花的比挣的少”,认识储蓄的力量
总有这样的人,每个月工资不低,可是却总觉得不够用,工作几年连一分钱也没存下来。为什么存钱就这么难?
储蓄是什么?每个月能存下来的本质上就是挣的钱减去花的钱。所以要想存下钱,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花的比挣的少。
“花的比挣的少”实际上是巴菲特家的座右铭,再加上这句话的必然结论,“不借债”。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巴菲特一直非常朴素。
巴菲特从6岁开始送报纸,从最初的1美元开始,把赚的钱都存了下来,14岁就存到了1000美元,到35岁时他已经成为了千万富翁了。他每天的生活很简单,最喜欢的食物是汉堡和可乐,最喜欢的娱乐是桥牌(完全不需要花钱),无其他不良嗜好。可以说,如果没有最初的1美元,就不会有后来的亿万富翁。
有人会觉得,他赚那么多钱,却不拿来享受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其实啊,人生那么长,如果你现在只在乎短期的享受,可能就会放弃更多长远的享受了。比如说,如果你每个月买2000元的衣服,一年就是24000元,10年就是24万,这还没算利息。如果有24万,你可以有更多的享受选择!
请相信延迟满足的力量,相信储蓄是一切理财的基础,是最初的雪花。
先来他个小目标吧,从每天存1元钱开始。
02 钱又生钱,让财富越滚越大
钱又生钱,还有什么比这更来钱呢?“复利”的想法深深触动巴菲特,这很关键。他可以挣1 000美元。如果以1 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长10%:5年内,1 000美元会变成1 600多美元;10年内,会变成将近2 600美元;25年内,将超过10 800美元。正是《1000招赚钱的方法》中的“复利”概念让巴菲特开始了他的生财计划,这成为了他财富积累的开端。坐在朋友斯图·埃里克森家的门阶上,巴菲特宣布自己在35岁的时候将会是一名百万富翁。而一直坚持这点的巴菲特,在35岁就成为了千万富翁,超过了他自己设定的目标。
因此,请记住:
①要想理财,首先要重视理财,马上开始,不能等待。
②用钱生钱,让钱为你工作。
③要有耐心,相信时间的力量。
03 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巴菲特曾经说过:“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大小,而是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所在。”
从巴菲特的投资历程就可以看到,他从不打无准备的仗,不会去投资自己不理解的行业。20世纪末,就算整个市场为IT股疯狂,巴菲特也始终保持冷静观望。鼓吹者们所推动的市场令IT股票急速冲到了疯狂的高点,私下里,巴菲特却仍然对此持批评态度。因为巴菲特认为IT行业处于被高估的状态,另一方面他对IT行业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坚持不购买IT类股票。
在投资之前巴菲特会做足调研,他不仅是一个投资者,更是一个管理者。他和我们大部分的散户的最大区别是他永远冲在最前线,想要去影响投资的公司。投资一个公司,并帮助其成长,而不是等待。对奥马哈日报,他在最被低谷时购买,拥有以后帮助其成长。对GEICO公司也是一样,他会亲自帮助公司拜托困境。他坚持价值投资,帮助选中的公司成长。
04 内部记分卡,投资不跟风
巴菲特的父亲是个百分之百的“内部记分卡”使用者,他是一位真正不随大流的独行者,但是,他并不是刻意为之。他只是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巴菲特的父亲教会他应该怎样生活,给他树立了正确的榜样,让他重视内心的感受,而不过分在意别人看法的人。
巴菲特的投资经历当然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1974年的市场仍然在失败的阵痛中煎熬,投资者所期盼的复苏仍旧没有出现。养老基金的经理人们已经把股票的投资削减了80%。伯克希尔的投资组合好像是被修剪过的树篱一样,在第二次大萧条中几乎被斩去1/3。
经济上的损失只是其中之一,毕竟他那时候已经很有钱了。名誉可能受到的损失才真是对巴菲特的巨大打击。1975年,巴菲特和芒格因为收购维斯科金融公司而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长达一年半的时间他们都在不断为自己法律辩护。
幸好,困境时,巴菲特的内部记分卡发挥了作用。他既没有受市场环境影响,也没有被击垮。
1974年11月,《福布斯》杂志刊登了一篇对巴菲特的采访,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怎么看待当前的市场行情?“像一个性欲旺盛的男人闯进了女儿国,”巴菲特这样回答,“现在正是投资的绝佳时机。”
“当他人贪婪的时候你要胆怯,而当他人胆怯的时候你要贪婪”。
投资中的恐惧指的是,在市场环境不好时人们总是远离股市,对投资畏惧。
贪婪则是指,人们在市场环境很好的时候总是容易跟风,或者追逐概念股等。
恐惧和贪婪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坚持价值投资。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谨慎投资,以防泡沫破裂;在市场环境差的时候,去寻找被低估的优质股,长期持有期待上升。
巴菲特总是能找到价格高于价值的股票,这来源于他不盲从,不跟风。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不能盲目的跟风,要遵循客观规律和市场价值,这样才能找到有真正有价值的行业。
05 高度自律,认识专注的力量
在《滚雪球》一书中,我们看到,巴菲特总是很专注,他十年如一日的从事投资和赚钱,用很多时间进行思考和学习,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了拔尖的程度。而且虽然巴菲特一直受腰痛困扰,还是一直保持专注,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研究股票。这般自律和专注,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休息时间,巴菲特也没有放松,他曾经说过:“我的工作就是阅读。”遇到新事物时他第一个想到的书籍,从书中学到新知识。在家里的时候,他一有时间就钻进自己的房间读书和看报,常常专注到忘记吃饭。
在利益面前,他也约束着自己,不撒谎,不害人,保持着诚信和自律的生活状态,他就是想要用自己觉得正确的方式赚钱。
所以,要选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直为了那个目标而努力,不偏不倚,在实现之前永远保持自律。简单来说,就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一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一直为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努力。
可以看到,巴菲特是自律和专注的受益者。正如《少有人走的路》提到的那样,面对苦难,自律是唯一的解决方法,需要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到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让自己沉淀下来,学着发现"很湿的雪",努力寻找"很长的坡"。
记住:散落的雪花会很快融化,只有不断在同一个长坡上滚下去,雪球才能越滚越大。
阅读,为自由~
储蓄,为梦想!
期待与你共同讨论阅读和理财的知识,我在倩倩的黄金屋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