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了不少书,也该总结一下了。
今年,有一个月里,我一口气读完了十几本书。月末那一天回顾当月读书情况时,我充满了自豪。虽然我在读书的道路上飞奔着,并没有去炫耀,却也因为做得不够好而留有遗憾。
今天总结:读书过程当中最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答案是:读书过程当中要有思考,特别是读完一本书之后,至少再花30分钟去思考或者写出读过的内容,有条件的还应该写出独属于自己理解的读后感或者书评。
有时候,我会漫无目的地读书,读着读着就会加快速度,一目十行甚至几十行。读完也就读完了,当时可能或者好像在脑袋里面确实留下了一点什么“东西”。但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非常容易地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反而,带着目的去读某本书时,为了理解书中的内容,我会粗读(一目几十、几百行的那种)一遍,然后再精读一遍,在读书过程当中就会开始输出读书笔记(经常是按章输出)。比如,一本书有十章,那就输出十篇读书笔记(每章一篇)。最后,读完书时,再整体输出一篇本书的读后感或者书评。这个时候,就会发现“知识”被吸收的效果特别好。时间一久,如果忘记了,还可以去翻一翻之前输出的文章加深理解。
精读,特别适合偏“知识”类的书籍,比如认知、技能、方法、思维类的等等。虽然最近读的文学类的书籍较多,但也应该要有思考、有输出。
写到这里,“读书过程当中,最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于我而言,我可以简化、量化为:每本书读完,都必须要输出1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既然要花时间去思考和输出读书笔记,那读书的目的甚至自己的阅读体系就要非常明确了。
我建议: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方向,去找到自己的阅读的目的,然后去构建自己的阅读清单(一本书效果不好,往往要多读几本书),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阅读时间、间隔、进度等等)以及阅读的方法(略读还是精读)。
然后就是:每本书读完,都必须要输出1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当然还有更高级的玩法,比如和别人去交流,讲给别人去听,去应用,去糅合,去实践,去发散......
一整个月份里,如果能够读完了十几本书,可以称之为“读书狂”了。下一个目标就应该是“写出来”,甚至是“写作狂”了。通过写作,去巩固和深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去激发新思考、新体会、新幻想、新路数、新想法、新创意。目的是把阅读之后的脑袋闹腾(调动、激发、刺激、生长、跳跃、飞翔)起来,了解别人,接触世界,理解自己,最终转化。
“读写不分家”:阅读和写作应该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阅读是输入,更多接触的是前人的智慧;写作是输出,更多贡献的是自己的思想。需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平衡,最终结合起来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最后,提醒下自己。读书的数量很重要,需要大量阅读,但是需要注意必须要指定自己阅读的方向和范围,还要设置时间期限,一定要选择单一的主题或者作家成体系地去阅读。读书应该广泛,但短期内最好专注,少而精,然后看长远,长期坚持下去。
切记,每本书读完,必须:输出,输出,输出1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