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深深感觉“灌输式”教学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数学教学也应当思考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初中生的思维开始变得异常活跃,对新鲜事物都具备一定的好奇心,探究欲较强,所以此时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正因为思维的活跃,信息输入的多样性,这个时期的学生经常进入逆反期,不爱听父母老师的说教,却很重视朋友之间的感情。
《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
研究表明: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效率低,主动状态下的学习效率高。所以课堂上我们考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上杭一中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堂三不讲”,也就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的不讲,即使教师讲了学生也不懂得不讲。老师少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基于以上理论的学习,我利用hiteach智慧教室开设过一节“探索平方差公式结构”的公开课,是市级成果。这里就课中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与大家进行一下分享:
通过课首环节学生通过特例找规律得到了
平方差公式=-
然后进行变式辨析,下列各式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解决
(x+2) (x-2)可以
(x-2) (x-2)否
(-x+2) (-x-2)可以
(这三个问题根据学生当堂的口答反馈得知基本能很快得出统一的正确答案)
(-x-2) (x-2)可以么?
第四个问题学生产生了争议,利用IRS反馈器得到数据有60%的学生觉得可以,40%的学生觉得不可以。这结果肯定还包含了一些同学连蒙带猜的成分。所以把这个知识点作为多数学生未能了解的知识点来重点进行探究,告知学生数学学习不能只靠猜想,到底行不行还应该动手计算来证明。引导学生计算,讨论,选取各组有代表性的结论通过平板上传,然后我选择了其中三种有代表性的解法,再推送到学生平板上,引导讨论
1、这三种做法都用了什么方法来计算?结果对么?
2、跟我们刚刚学习的平方差公式特征有关系么?
3、哪种方法使用了平方差公式直接解决呢?
4、在公式结构中到底哪个是a,哪个是b呢?
然后使用抢权确定哪个小组做答,再在组内随机抽人做答的方式反馈讨论的结果,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使用IRS反馈器做二次学情反馈,统计图显示合作学习效果明显,没有了觉得“不可以”的学生。后面又利用习题全班作答准确率基本在90%以上,学习效果佳。
该过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帮互学,生生互动,实现“生教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中共同提高,防止两极分化。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不能只满足于答案的对错,学生在表现上也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会的同学主动去教不会的同学,实现先懂带后懂,在解决问题中共同提高,同时培养了个人的沟通表达与合作能力。在此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推进需要同伴之间的鼓励得以持续,同学们之间的共享让作者更有成就感,教会其他同学更让人保持了兴趣,协作完成的作品也让人兴奋,在此过程学会了也必须学会与那些跟你不同的人一起学习并建立紧密的关系,让人舒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