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里,因自我時间比较宽松,所以,就常回老家呆上2一3个星期,然后再回到另一个城市<我的家>。
到今天为止,今年回老家有三趟,在和母亲居住相处的近三个月里,母亲平日是一个人独居,生活自理能力,上市场买菜、做饭、看新闻、看报、写字、用手机看短视频+发送简单信息等、唸经拜佛都完全没问题。但前些年,一场骑单车的意外事故,导致手肘及腰椎受伤,直到今日,还必须常常去医院做理療及吃薬<老人的糖尿病/高血压>,身体因年纪大了,新陈代谢不如年轻人,还是不断有病痛的折磨,导致心理情绪的变化,越来越起伏不定。
家里的小弟/弟媳,虽和母亲同住在一个小区,但也不是个个星期回去探望;大弟在外地任文职工作,一般也是1-2个星期回家探望。主要是母亲年纪大了,总喜欢碎碎念,他们虽然回家看望老母亲,但话不多,感觉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有点很生疏,交流不太自然,总是匆匆吃完午饭后,就各走各的。
随着母亲年龄的渐长,耳朵听力似乎有所下降。有時一急,我说话音量大声点時,反而认为我是在指责她,老人家心情顿時变得很失落,情绪波动很大,说我不该这样大声对老人家说话,搞得我很自责。
年轻時的母亲,个性坚强独立,不开口求人的倔强,在这些年表现的特别明显。其实她希望子女们的关心,但嘴巴又不曾开口,只是一味的说别人家的孩子是多么懂事孝顺,但卻又爱操心掌控子女们的生活及工作。虽然我也心知肚明老人家的性格,理解她对大家的关心,也一再开导她,儿孫自有儿孫福,叫她别操心,但她总是放不宽心。其实,情绪上的压抑不快乐,是直接反射到身体的病痛。
我不断告诫自己,以后千万不要变成一个"爰操心的老人”。
而面对老人家時,要多培养耐心、沉得住气,多聴聴他们说话,一起加入他们喜欢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释放不安的孤独感。我发现,老人家们特别喜欢回忆往事,老事物、老朋友、老物件。学会尊重老人家他们的喜好及选择,真不要強行去改变他们已经习惯的生活坏境。也尽可能提出必要的支持及帮助,例如做家务、清掃、作饭及购买生活用品等等。
希望透过以上的方式,能夠调整自己的心态,作为子女的我们,理解父母年老后发生的变化,以更宽容的心态面对他们及接纳他们,让他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去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