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收听《得到》的专栏和课题,确实增长了很多知识和见识。以至于我膨胀地忘记了去思考,脑子里一下子填充太多知识,反而成了累赘。
今天就最近听到的《无为》这本书,写出一点我的读后感。首先感谢得到和万维钢,通过听一本还没有中译本的书,才了解了中国的经典哲人。
首先无为这个词就充满了神秘感,书中借庖丁解牛来形容无为的状态。我拿气质高贵作为无为的状态来讲:跳芭蕾舞的步伐和姿态很优雅,你可以学习舞者的每一个动作,训练每一步标准的姿势来走步,最后熟练到每一步都很标准。但是这还只是熟练而非无为,无为是这种舞者的气质融入体内,你在坑洼的地面上,密集的场合中,不用意识控制,自然地显示出优雅,自然地达到了文质彬彬、落落大方的状态。反而在大马路上用熟练的舞步走道,只会显得刻意。
1、孔子
孔子是一直敬仰的圣人。说来实在汗颜,研究生的我对孔圣人的了解,还是停留在初中课本的“孔子崇尚仁爱,重视礼教”。留下的印象只有:孔子是一个失意的政治家,一个有三千弟子的教育家,一位贯穿华夏历史的思想家。但实在说不出来孔子真正的修行与追求。
通过万维钢老师的讲稿才看到一点解读。儒家培养人的目标也是无为,使其能达到文质彬彬的状态。孔子信奉做事达到无为状态的方法是:从冷认知(意识、理性)入手,经过勤学苦练、刻意地拿周礼的价值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直至把冷认知变成热认知。做事可以不利用理性与意识就能,做出礼仪动作、信奉礼教思想、没有错误欲望,也就进入了无为的状态。而周礼就是衡量好坏的标准。
但是漏洞在于太多人的动机不纯,行为符合周礼,内心却不爱礼仪,就有了大量的伪君子出现。
2、老子
老子则认为不能人为规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那么培养出来的都是为了获得德而做好事的伪君子。所有行为都是刻意为之,并非无为。
老子把欲望分为坏的眼部欲望和好的腹部欲望,过度的欲望都是因为眼睛看到的,而肚子的欲望才是基本欲望。应该消灭眼部欲望,只满足基本的腹部欲望,即可避免追求多余的高级享受。
老子信奉“关闭冷认知,只保留好的热认知“的方法。不再利用意识与理性的刻意追求过分的欲望,就能达到无为状态,过上最基本的潜意识生活。类似于嬉皮士运动,不再利用牛耕而采用人工耕地,达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漏洞也在于动机。为了无为而避世,以退为进,表现柔弱的形态其实目的是打败更强的对手,这个动机还能算是不刻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