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这部电影很久了,奈何影院拍片过少,借着女主演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契机,我也终于观看了这部心心念念已久的影片。
每一个人看完这部电影,心里都会有自己的评判,这部电影里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作为人的劣根性,但是看完这部电影,你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恨不起来,每个人身上又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最后也只能感慨一句,这就是人性啊,这就是我们自己啊。
女主人公米尔德丽德性子刚烈,女儿在一次外出时被奸杀,焚尸。米尔德丽德将这归罪于自己没有借给女儿车,长年与女儿关系恶劣,使得母女之间的一句互怼一语成谶,杀死女儿的凶手迟迟找不到,无奈之下,米尔德丽德利用三块广告牌向警局施压,希望能够尽快抓获凶手。这三块广告牌不仅仅是一个母亲,一个受害者家属对于真相的急切,更是米尔德丽德的一种自我赎罪,她无法接受这种结果,女儿惨死,凶手却在逍遥法外。
男主人公威洛比是镇上警察局的局长,很受人尊敬,有着远远高于米尔德丽德的社会地位,当广告牌的事情因为新闻而人尽皆知的时候,没有人同情米尔德丽德的遭遇,正正相反,每一个人都在谴责她,认为她这样逼迫一个患了癌症,即将不久于人世的人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没有进行将心比心的。
在我看来,米尔德丽德的行为固然过激,但这只是一个母亲对于女儿的惨死的悲痛,对于真相的渴求。威洛比局长既然已经得了癌症,时日不多了,那么他应该做的不是鸠占鹊巢,继续做着他的警察局局长,而是应该向上级说明情况,请求上级安排人来接替他的工作。警察局局长这个职位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位,他的身上肩负的是镇上所有人的安全,试问一个仅仅剩下几个月寿命、身体虚弱、患了癌症急需治疗的警察局局长如何保护镇上的居民呢?
这其实是熟人社会的悲哀。由于和局长更熟悉,局长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警察,所以镇上的居民下意识的认为是米尔德丽德的行为有待商榷,他们仅仅凭借着对威洛比局长的了解就断定是米尔德丽德对不起威洛比局长,这样的判断未免草率。每个人都是有苦衷的,威洛比局长的癌症是他的苦衷,但不是他不作为的借口;同理,米尔德丽德的女儿惨死是她的苦衷,同样不是她树广告牌的借口。但是,米尔德丽德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她说,总要有人为这起案子负责负责。证据过少,是警察局无法破案的原因,但是一句证据太少,不匹配的DNA,不足以抚慰一个受伤的母亲的心。威洛比局长在最后留给米尔德丽德的信中的那些宽慰的话,那些因为酒鬼的吹牛而破获的案子,她完全可以早一点讲给米尔德丽德听,起码让她的心里还有希望,以米尔德丽德对真相的渴求,她极有可能去酒吧蹲守,破案的几率不就更高了吗?威洛比局长却选择什么也不说,只是告诉她我们手里的证据什么用都没有,案子破不了,我想,任何一个母亲都承受不住吧。
作为一个小小的礼品店员工,米尔德丽德因为广告牌收到了无数人的刁难,这些人中有她的前夫,也有警察局的妈宝男狄克森警官,有为她看病的牙医,也有假托买东西上门找茬的顾客。但是让人欣喜的是,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人,他自始至终都是善良的,就是广告公司的员工韦尔比。他没有拒绝米尔德丽德的要求,没因为怕得罪局长就拒绝米尔德丽德的要求,他被狄克森揍了一顿之后从窗户上扔了出去,却依旧保持了他的善良,当在医院里看到烧伤的狄克森后,他即使内心震惊,却依旧给了狄克森一杯插好了吸管的橙汁。我想这就是善良吧,也是最终打动了狄克森的原因之一。
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任何一个大都市,都不会有如此效果,大城市里,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警察局局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没有人了解一个礼品店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概三块广告牌会在新闻的更迭中消失不见。所以这就是发达的现代社会的悲哀,通讯工具看似方便了人与人的交流,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冷漠,在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里,你永远不可能叫得出酒吧里在你旁边喝酒的人的名字,但是熟人社会可以,不仅可以,你甚至还知道他从小到大发生的每一件糗事。这同样也是熟人社会的悲哀,人与人之间没有秘密,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同样,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同样也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他们只需要假装的道貌岸然,博取镇上居民的信任,就能够顺利摆脱嫌疑,不利于法制化的发展。
所以,三块广告牌折射的熟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否也有仅凭关系好坏去评判一件事情中谁是过错方的时候?我相信每一个人在听自己的朋友讲起一件令他愤愤不平的事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替朋友抱不平,而没有想过如果站在另一方怎样看待这件事,事件的另一方和朋友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是否也是愤愤不平的?这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通病,用关系亲疏来判断是非,很多时候被关系亲疏蒙蔽了双眼,只是在三块广告牌中,被扩大化了。
最后,有一点小小的遗憾,这部片,没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私心认为这部片和获得了最佳男主演的《至暗时刻》都是不可多得的好片,不过这也让我更加期待《水形物语》,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凭借什么击败了《三块广告牌》和《至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