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看到的太极拳,都是慢腾腾软绵绵,于是乎大家就认为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慢”“绵软无力”,误解也,偏见也。真正的太极拳,劲力刚猛。其所以“慢”,在于其重视力量自始至终、此消彼长的感应控制和因势利导,而实际应用要求慢来慢应,快来快应实现更精确的战力投送;其所以“绵”,在于重视力量的隐藏和储蓄,而实际应用表现出绵里裹铁以逸待劳的玄妙。
一
破解太极拳奥妙的总法门
1、三维支架: 身体站立时,有三个轴,即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三维立体的保持身体的支撑和平衡。具体要求,上下悬拉(悬顶-——五趾抓地,以肚脐——命门为中心上下分拉),前后扳机(吸胯——敛臀,使骨盆在肌肉拉力下翻转扳紧,形成弹簧扳机),左右相挣(扣膝---圆裆,大腿骨内旋形成下部膝内扣,上部股骨头部位外撑从而裆圆撑)。如此身体在上下、前后、左右三维,都具备了矛盾统一的控制力量。
2、脊柱三关:人体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椎部、胸椎部、腰椎部、骶椎部。其中颈椎部、胸椎部、腰椎部在骨盆支撑以上。它们的作用是缓冲上部力量,但同时也消解腰腿部上传的力量。要求含颌立颈、含胸拔背、收腹立腰,以此来使骨盆以上脊柱树立笔直,已达到减少缓冲,腰臀部力量可沿脊柱直线上传,减少力量的损失。
3、任督连接:督脉起于会阴经过肛门沿脊柱上行至百会,任脉起于百会经过口下行至会阴。在肛门处、口腔处断开,于是就需要收撮谷道(肛门)——舌抵上腭这两个动作来连接督脉和任脉。从力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动作主要是起调节腹腔和胸腔的内部压力,以便于力量的更好的收发传递。从生理学角度看,这两个动作还有调节植物性神经和促进腺体分泌的作用。
以上三部,即为太极拳的基础密码,是太极拳所有动作的总法则和贯穿始终的总规范。是破解太极拳奥妙的总法门,是进入太极拳大门的钥匙。此为诸式之母。不了悟此间奥妙,打一辈子太极拳也是徒劳。
二
太极拳上肢运动关键要领
沉肩坠肘,是太极拳对上肢运动状态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其本质在于肩胛骨的松沉与外展,也就是说只要肩胛骨沉降外展,自然就一定是“沉肩坠肘”。肩胛骨的基本运动为上提、下沉、内对缩、外展四种,所谓力走后背,实际就是指腰腿部大肌肉群发力时,力沿脊柱上传,至肩胛骨部,通过肩胛骨的支撑传导作用(肩胛骨处在沉下外展状态),传递给臂、手。要求在发力之前手臂先到,所谓稍节起,根节催。
三
太极拳的下肢运动关键要领
迈步如猫行,是太极拳对下肢运动状态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其本质是吸胯敛臀和大腿的提、落。所谓根节起(中节曲)稍节随,腿部的根结是腰胯,中节是膝,稍节是脚。即动意在腰胯,起步在大腿,小腿以下当“木杆”,如踩高跷。
理解了以上特点,对了解太极拳的劲力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1、破解整体发力:太极拳重视丹田发力,而丹田实际上在这里应该这样理解:腰、腹、臀、大腿等部的身体最大肌肉群协调发力,下蹬上顶(蹬腿顶头,腰髋膝关节由屈而伸),是为身体主力。力,快发如爆炸,以肚脐、命门为中心上下两头弹崩(腰为主宰,腰不仅仅只是转动主宰),上沿直立的脊柱刚性传导直达颠顶,下沿小腿直达根底。从而表现出全身整体、弹簧、爆发力;力,慢发如顶簧,以肚脐、命门为中心上下两头弹撑(腰为主宰),不丢劲不顶劲。整体劲(身体主力)存在于一切发力之中,为万劲之始。
2、破解螺丝劲与缠丝劲:所谓螺丝劲,即腰脊、腿、臂等在旋扭中顺直发劲。应该这样理解,旋扭,并不要旋转很大,有旋扭之意,而旋转的幅度以自然为度,往往幅度都很小。即,攻进时旋转必伴有顺直(顺着主干轴直向)发力推进才有意义,此劲即为螺丝劲(如同上紧螺丝钉)。同理,抽退时,如同退螺丝钉。无论进退,顺直方向的劲力为主力,旋扭为副力。
缠丝劲,稍复杂一些,加进包卷缠绕的动作,由螺丝变成螺母,不过原理相同。此劲,必由整体劲催动(身体主力),不可丢了下蹬上顶之意(虚灵顶劲,如踩高跷)。
3、破解力走圆弧:凡力必发直线,整体主力必顺轴线(腰脊)向上,而同时有以轴线(腰脊)为轴的旋转,从而表现为力走圆弧。而局部力相应配合整体主力,如腿脚、臂手,理同螺丝与缠丝。
4、破解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劲:太极有弸捋挤按四正劲,採挒肘靠四隅劲。以应八卦,以应和东、南、西、北四正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维向。弸劲为横张劲,横中带顺直之意;捋劲为顺向我劲,直中带卷(腰轴转带);挤劲为对挤劲,挤中带旋(螺丝式进退);按劲为顺向敌劲,直中带曲(肘似直非直,腕似曲非曲);採劲为向外顺带;挒劲为向内顺带;肘劲为以肘进击;靠劲为以肩靠击。此八劲,也必由整体劲催动(身体主力),不可丢了下蹬上顶之意(虚灵顶劲,如踩高跷)。
5、破解粘、连、跟、随:所谓粘连跟随实际是一种状态、一个过程,是敌我双方的相对状态的描述,而不是什么劲力。只要如上所述规范运用好,加上步法的运用,其身体对力量的感应与表达自然就是这样的状态。